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医] 小儿咳嗽中外求医录

我来帮贴

师傅也有失误的时候。

一开始为老二订的五剂小青龙给两个孩子只够喝两天半。服完后并无明显改善。我问师傅是否用错了。师傅说没用错,1。出痘后未用理中汤补土,肺家之寒极易流连,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只可惜没有细辛暖肾散寒为助。用别的一战不胜只怕会发热伤身。2。他怀疑以前的大夫开的药量太大,孩子身体已经习惯,他开的量不够了。这时离我们回中国的时间只有不到一星期了,订药已来不及,所以也没再给孩子服药,打算等回国后再带他们去看中医老奶奶。我当时还不会看方,觉得她看病还不错。

回到国内后,头几天因为没有老奶奶的门诊,师傅就让我还给他们用三剂小青龙。要说明的是师傅与我不在同一城市,至今未见过孩子们。三剂服完后孩子们的咳嗽大有好转,我再征求师傅意见,师傅说接着用两剂理中加五味细辛陈皮半夏。谁知这两剂药吃下去,老二又咳了起来,因师傅无法面诊,又怕我不会辩证,就让我还是带孩子们去看一下老中医。(师傅后来评自己的这个错误:1。效不更方,应该接着再用两剂小青龙)。

中医老奶奶还记得我的两个孩子。我很诚心地对她说我在自学中医,想请她指点我一下。她倒也爽快,说“我也不像别人那么保守,你想学我可以教你”。我当时很感动。当她听说之前给小孩服了小青龙后,很严肃地说:“怎么能用小青龙呢?小青龙里有细辛,小孩不能用。小青龙是治什么的啊?痰饮!这个饮字是什么?你回去好好看书,看明白了我们再来讨论。”然后她接着开始写方,边写边说:“孩子是有寒。来,你看看啊,我这个方子是杏苏加二陈,这是几十年的经验。”她的方子是:

苏子5,苏叶5,杏仁5,法半夏6,化红6,云苓6,生甘草5,远志5,前胡6,枇杷叶6,紫菀6,款冬花6,元曲6,苍术6,防风6,一共开了五贴。

我一看跟上次那个方差不多,她说:“你看两个方子一样是不是?我都不用看就知道。你回去一味一味地看为什么要这样用,我下次再告诉你。”

抓了五付药,想想觉得还是该征求下师傅的意见。一是我知道师傅是经方派,所谓细辛或小青龙不能用的说法我也不信,二是我的孩子在用师傅的方法时一切正常,没有变瘦,而服用中医世家和老奶奶的药后两个人都没有胃口,人瘦很多。我用手机把方子发给了师傅,还把老奶奶说不能用细辛的说法也告诉了他。

师傅回信说方子是降气,化痰,燥湿,镇咳。但量大了,特别是半夏,远志,款冬花,橘红,下次如果生病量小了就不行。他一般不给小孩子用款冬花和枇杷叶。还有旋覆花,罂粟壳小孩也不宜。

上个星期向师傅讨教时他说,有些药如罂粟壳有麻醉作用,小儿不宜。比如款冬花,麻醉喉咙这一截,以前如武侠小说中写的迷魂药里就有款冬花。师傅一说我似乎明白为什么上次喝老奶奶的药后老大当天夜里就不咳了,但是痰声仍很重。

可能因为当时我在短信中意思表达不清楚,师傅以为我不敢用细辛了,也以为老奶奶的辩证是对的,就把方子改成了六君加味,方子是党参7,白术4,茯苓4 ,生甘草4,半夏4 ,陈皮2,五味子5,杏仁4,干姜3,桔梗3,苍术4,服用一天后效果不佳又加了前胡4和远志4。两贴药下去,老二反而咳得多了。

后来师傅点评自己的这个失误,说党参用得太早,致气上呛,苍术燥湿,他不以湿痰为主,应该只用一克就行。我知道也不能怪他,他既没见过孩子,当时又忙,没对孩子的病情和药方作记录。师傅说这件事给他最大的教训是,小儿一定要面诊。他说,看病看病,一定要当面看了才清楚。以后他绝不会没有看见病儿就开方。 

〈明日完结篇:中医不传之秘在量?〉.

TOP

结尾

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马上改了方子,用了玉屏风散和荆防败毒汤加减,共用六剂,期间根据孩子的症状再调整一两味药.孩子基本好了,偶尔咳两声,仍有一点痰.正好这时师傅来看我,于是第一次给孩子面诊.师傅把了脉,看舌苔喉咙,眼,指甲,他让孩子平躺,把手放在孩子的胸部和背部,让孩子深呼吸,凭手的感觉来探知肺部的情况.然后他说:"再用三剂六君子收尾吧.六君子是消痰进食的平稳方.之后如果还有一点咳或痰,让他自愈."这让我想起无意子也用香砂六君丸治咳嗽.师傅的六君子的用量是党参7,白术4,茯苓4,生甘草4,半夏4,陈皮2.

六君子喝完,孩子完全好了,老二一直堵着的鼻子也正常了.最让我放心的是,孩子没有如以往胃口大减,日渐消瘦.整个服药期间,他们的精神,胃口,活动,一切正常,不仅没瘦,甚至还长胖了.

以往我是个药盲.这次因为给自己和孩子治病,师傅每次说个方子,我就临时抱佛脚,上网或翻书查方解,慢慢学用几个常用方.我原来是想把黄帝内经看完,会分析病因后再学用药.师傅说:"你啊,还是先看<伤寒论>吧,这样实用点,孩子病了你自己也好应付."我问师傅看哪个版本,师傅说就看原文,他以前只有原文的可看.我说师傅你古文那么好,是你师傅教的吗?师傅说没有,他就是靠看古医书慢慢学会的,"书读百遍意自明"师傅接着说,"看不懂没关系,你多读几遍,就会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了."

在与师傅讨论孩子的治疗过程时,师傅说:"咳嗽是肺部的自然反应,所以你不要急着去止咳.如果往下排痰,要经过其他脏腑.但是往上排就简单,因为肺气管喉咙是一条道的."

师傅来之前,我查了好多治咳嗽感冒的方子准备向他请教.师傅看了我的笔记本说:"你也不用记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了,就看几个主要的吧.你看张仲景的方子,用的就是这么些药,关键在配伍."于是师傅教我什么时候用桂枝汤,麻黄汤,什么时候用小青龙,麻杏甘石汤,怎么用六安煎,杏苏散.怎么根据症状来定量及做加减.师傅接着说:"以前的两个大夫开的量都太大了.比如半夏,我本来只开三克,但之前她们都开了6克,所以我必须开4克才行.你要知道,中药也有耐药性.他们现在才四岁,就用这么多,长大了怎么办?你记住,下次他们生病,还是用这个量,不要因为他们大了一岁就自己加量."

通过这次跟着师傅给孩子看病,我体会到要想学好中医,1.如师傅所言入门要正,2.要多实践,书读得再好,道理讲得再多,不会正确运用到具体病例,仍是纸上谈兵.辩证和用药都必须通过病例来积累经验.3.要有个好师傅指引.可以少走弯路.当然,能否学有所成,还要靠个人的勤奋,修为和悟性.  4.还要有个好身体.最近因为事务繁忙加上违规上网,疲劳过度,被师傅很K了一顿,师傅说:"我看你<伤寒论>也先别看了,先去把太极拳打打好.学中医是很累的,因为看书时你会思考,思就回伤神,没有好身体不行."所以我现在尊师嘱,打太极去,本贴暂时告一段落.

多谢各位网友关注..

TOP

引用:
原帖由 RichardMM 于 2008-11-27 10:34 发表 \"\"
“抗生素连续使用超过七天,肺里就会长真菌,真菌就像臭豆腐上的白毛,死后会变成痰一样的东西结在肺里,接着发展下去就是哮喘。很多中国儿童的哮喘都是被无良医生治出来的。”

天啦,现在的我无比自责。儿子的哮 ...
俺也是同样的感觉呀
我们吃了个多月的抗生素呀,
天呀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