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香港科大内地博士生自杀调查:疑因导师"甩手"

转载:

“那句话说得对,港科大是快速飞奔的列车,快得把里边的人都抛出去了。港科大,其实也不只是港科大,一心想更快,但有时就把发展的压力转到一个个成员身上了。跟不上就会被放弃,没有什么选择余地。教授要成果,学校要成绩,成果从哪来?当然是学生。学生在最底层。天天有任务在压着,受得了就过关,受不了就会发生问题。(葛炜炜事件)事情表面上是导师要走。其实是学生受的压力无法承受了。”葛炜炜生前好友之一小然(化名)在MSN上连续地敲打出这样一段话。.

TOP

愿他在天堂安心..

TOP

转载的

国际求学平台造成心理落差
    尹日强就读的香港科技大学又被戏称为“压力的大学”。这所高校学风严谨,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很高。从2003年开始,该校的内地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都是各省的“状元”。即使因全国中学物理竞赛一等奖成绩而被保送的尹日强,也感受到了求学以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郁闷”,是尹日强形容自己心情时常用的词,而郁闷往往都是因为成绩不好。香港高校采用全英文教学,对于这个来自湖南乡镇的“伢子”来说,如何摆脱在家乡上学时老师那带着口音的英语口语,成为最重要的事。和大多数内地学生一样,尹日强的读、写没问题,但听、说仍然是个难关。而学生要和老师交流,要用英语,包括提问和沟通。

    同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的2006年四川省理科状元周小天告诉记者:“如果和高考比较的话,我觉得上大学后的压力更大。”

    “在香港高校读书的压力可以说非常大。”朱力径说,与内地相比,香港高校提供的是一个国际求学平台,内地再优秀的学生都能在这里发现更优秀的对手,过去打遍天下无敌手,现在却发现自己仅靠聪明和勤奋未必奏效。”加上内地生普遍的英语弱势,这种心理落差可能会更大。

    因为家庭经济环境一般,尹日强非常在意是否能获得奖学金。大一他就玩命地学习,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但没想到没能维持多久,第二个学年就拿不到奖学金了。从湖南走到香港之前,凭着天分,他走得很顺利,但尹日强低估了在香港求学的难度,失去奖学金的资助,造成了对其信心最沉重的打击。此外,他也背上了沉重的家庭包袱,“他想早点毕业,挣钱养家。”邻居周姨说。

    学业压力是几乎每个内地生在港求学的共同难题。在香港中文大学念硕士的李小倩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是出了名好学和勤奋的学生。然而到香港以后,她说自己“爱学习”和“勤奋”的神话被破解了。“周围的香港同学通常都会学到凌晨三四时,有些课程,就算是不吃不睡也学不完。”

    在危机意识的促使下,加上两地学制设置的不同,很多内地生要在香港高校应付高中和大学之间的衔接,就必须越来越勤奋。周小天说,在科大,内地生是长期“占据”学校里图书馆的团体。

    “勤奋,但是也相对比较胆小谨慎”,这是黄依倩对内地学生留下的整体印象。“内地生的大批到来,给本地学生带来正面冲击。”  

    内地生独立性不如本地生

    尹日强就坦承他很“烦”大学里各种复杂的申请手续,比如申请安排宿舍、申请入境签注,还有纷繁的电子邮件通知。在他心里,什么都不管,埋头读书,那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黄依倩一直很担心内地生的独立性不足。她说,从多年来的观察发现,内地学生普遍在创造力和独立性上与本地学生相比有差距。“内地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香港高校里,要自己处理的事情很多,很多内地生到了大学后就不知所措了。”

    “把情绪表现出来的还好,我们更担心性格内向、心理上转不过来的学生。”在心理辅导上,目前香港的高校多是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助,如香港大学每个宿舍都会配备一位专门负责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学校里则配有心理医生。“就怕他们不愿意说出来。”

    学校有辅导老师表示,性格内向的尹日强还是选择一个人消化这种郁闷。“碰上压力很大的时候,他的减压方法只有没日没夜地睡觉和上网看新闻、看电影。这样可能当时几个小时、几天有效,但过去之后你会发现,事情还是那么糟。”

    “香港高校可以提供一切协助,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必须自己先提出来。”朱力径说。

    语言不通和文化背景的迥异,让不少曾经自视较高的内地生都有一种过重的孤独感。尤其是来自内地省份的学生,他们人际交往的圈子很窄。

    香港高校为应对内地学生的增加态势,在培养模式上也在进行一些积极探索。如香港大学坚持第一年通过内地高校“委培”的模式,让学生在内地高校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衔接,再到香港学习,以此减轻内地学生的不适应程度。(.

TOP

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

张明杰教授-- 鄞州中学(浙江省重点)毕业, 88年进-复旦 留学-加拿大--现在是港科大教授
高中就特别喜欢生物和化学---想在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

以下座谈不完全语录---网上转载的.
1 如果你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研究,就尽快放弃,人生最美好的五年不能浪费
2 要尽量和导师沟通,如果不能沟通就要借助体制改变——换组-,=
3 进我的实验室,希望是做我感兴趣的,你也感兴趣的;可以是你不感兴趣的,但绝不能是我不感兴趣的;)(所以选定课题组确实要是个人想法屈居第二,课题组的兴趣最大)
4 做实验要坚持下去(例子:一个nature structure的Dr.共做了五年,前三年什么都没做出来,化了百万多;另一个PNAS的Dr.做了五年,也是第四年才有眉目,最后一年轻松搞定)
5 做research是我觉得最好的职业,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6 作科学只对未来研究负责,不对过去负责。真正懂科研的不会向你追债,因为科研不能计划。(一个项目的钱不一定要一直只做这个项目哦,也许会发现做着做着没意义了,就能换个做了)前提是你要做的research很好,那就会不停的给你钱继续做。
7 如果你的研究很好很有用,不用担心技术问题,可以学会,也可以邀请世界最好的专家来帮你做。
8 现在国内缺少的是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的精神,我很喜欢跟学生讨论学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科研能力非常重要,比发paper重要得多。
9 有同学问到为什么不让PNAS的那位Dr.所做的东西分为几个部分同时尝试,这样就不用五年,也许两三年就能试出来了。张老师反问,如果A,B,C三条路最后知道只有C 是正确的,那你愿意走哪条路。要对同学负责,如果只从出paper的角度来说,当然可以找二十个人同时试,总有人试出来,但是其他人呢。(我觉得这个说的很赞!)
10 最后一条是校车上说的:上海发展很快,很多国外朋友都这么说,不过就是一点——很脏。(据说在香港一年都不用擦鞋。。。)
.楼主. 2007-11-25 18:00:16

如炬之目(muchtohave)
级别:中级站友
发帖:378
积分:383
来自:金刚修行之所
注册:2007-11-03
:0 :0   张明杰教授被选为2007年院士候选人之一.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