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家有考王
(警报解除石头落地好高兴)
发表于 2009-3-6 12:33
显示全部帖子
教育之“苦”源自资源不公
嘉宾:
张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
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玉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背景:一个班级38个学生,竟有11个是外校来的“条子生”———这样的“择校”现象,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屡见不鲜。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日前发布。其中“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等传统和新兴的优势阶层获得了最多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而社会弱势阶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则逐渐减少。
义务教育实现了城乡免费,违规收取择校费的现象却愈演愈烈。部分代表委员直言,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人人有学上”的目标,但离“人人上好学”还有一定距离。
如何让下一代接受到更公正、更良好的教育?记者聆听了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和全国政协委员王玉凤、张群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购买”平衡师资
记者:家长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为了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一些家长千方百计花高价、托关系,让孩子到好学校当“择校生”、“条子生”,不少家长也表示很无奈。
王玉凤:同一座城市甚至相隔百米的学校冰火两重天,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张群: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有历史原因。我国建国初期需要快速培养一批人才,因此采取了“精英式”培养模式,设立重点小学、中学。但是如今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普及时代,继续沿用这种模式是否合适?
“择校”的本质是“择师”。目前我们正在准备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中央政府投入120亿来解决1200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其实已将教师作为“准公务员”。有关部门应考虑渐进式地对师资力量进行盘整,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做法,由政府“购买”教师工作、统一调动安排,学校无权调动师资。假如师资力量平衡,家长们根本不愿意“舍近求远”。
张志勇:政府可实施均等化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制度,并把各级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努力程度、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努力程度纳入考核体系。随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逐步消灭择校现象存在的土壤,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选择和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
不妨设置升学“低标准线”
记者:“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这几年教育最流行的口号之一,一些家长反映问题不在孩子,而在“起跑线”本身不公平。这种不公平让家长和学校不得不给孩子加压。一些孩子的小书包逐年加重,现在已经装上轮子拖着走了。
张志勇:目前教育有种以提高成绩为核心的功利思想,甚至有地方提出“提高高考成绩,校长要靠上,教师要豁上,学生要拼上”这样的口号。教育不应该太功利,升学应该是一个自然的结果。而现在这样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换来部分人上大学,孩子苦得没道理,没价值。
张群:孩子的负担除学业负担外,还有心理负担,即使学校不给孩子加重学业,家长也会想办法给孩子补课。中国传统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目前大量独生子女更让家长认为孩子“输不起”,社会留给学生的道路太单一,几乎只剩“升学”一条路。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应该给孩子设置一条“低标准线”,给各种禀赋的孩子有路可走,让95%的孩子都能轻松跨过。
学校不是制造大学生“工厂”
记者:有老师说教育界有这样的话:“经济要看GDP,教育要看升学率”。高考、升学率成了考核学校和老师的“硬任务”,他们不得不给自己和学生施压,结果一说起“择校”、“减负”,家长和社会都批评学校和老师。
张志勇:以升学率为指标的学校教育离育人越来越远,学校成了制造大学生的“工厂”。在这样的观念下,学校的管理行为与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异化”———育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被忽略了。
张群:教学的本意应是培育逻辑思维、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不是应付升学。但现在一些老师看见别人采用“题海战术”,不得不同样“操练”学生,其实这样的“操练”未必就能见效。这样其实是把教育这种“智慧劳动”变成了“体力活”。(特派记者简工博 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