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语儿妈 于 2007-11-22 22:34 发表 
北大2000年EMBA第一周的课堂上,教授与学生在教学理念上的冲突,至今令美籍教授杨壮难以忘怀。
美国的多元社会,给生活在这里的人相对宽松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课堂上你会发现美国学生可不屑一顾地乱提问,这样的表面现象,会让人们认为美国人很有挑战性,很有创意!但我要说:中国人同样有创意和挑战,从北大国际EMBA学生身上,你可感受到中国学生的鲜明个性,他们的思维方式一点也不逊色于美国人。
谈起2000年第一届EMBA,北大的海闻教授回忆道:“当时学员给我的感觉一方面很自信,不规范,另一方面喜欢张扬和挑衅,包括那场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台上台下满堂大笑,笑中带着丝丝自傲,好像在说:我们都是成功人,现在回到学校,你们这些老师绝对没有我们成功。”
有类似记忆的还有目前北大国际MBA的美方院长美籍教授杨壮:“2000EMBA第一周的课堂上,教授与学生在教学理念上的冲突,至今令人难忘。”
第一堂“人力管理”课,杨教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首先就提出异议:“老师你讲义中的西方案例太多,中国的情况呢?”跟着另外四五位同学随声附和。当天杨教授就做了相应的调整补充,第二天讲课完成了,晚上杨教授就收到一封同学来信,信中写道:“原以为您的课挑战性很强,但是您只听信寥寥几个人的意见,就擅自更改教学大纲,难道七八个人的举手发言,就代表一百位同学了吗?”杨教授不禁感叹:“这是压力、是挑战、更是学习的开始,中国学生给我们拓展了新的思路。”
...
在课堂上我有过类似的经历,中国学生不是没想法,而是太有想法,所以老师很难做,因为,你不可能同时满足几十个不同的需求,并且不管你说到哪个论题,都有貌似某专业精英会提出更深的思考和更具操作性的见解。
而在美国,当时是一所排名前50的商学院,MBA课堂跟中国无法比,乏善可陈——可能是由于本科教育薄弱,所以课程的一半时间老师都是在补课(按我的观点就是中国高中或者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后半时间也就是期中考好才会涉及某些管理专题的学习,而且发言的人虽然有,但是发言质量和中国学生比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