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06 发表 
生而知之,指得是靠自己的悟性去明白,而不是别人教的;学而之知是努力学习后而知道;困而知之就是说非常勤奋、疲惫而知道。这是指人的悟性的高低。我总认为,一个人,一个孩子只有自己去领悟,他才会走得远。知之不 ...
看了您的发言,觉得您想法中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比如人的复杂性的问题,比如学前教育该到怎样程度的问题等。
有天和王老师聊了所谓聪明和笨的标准问题,王老师认为聪明是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因此可以通过建模及数据分析加以测量,但是我觉得即使能够测量也只能说明一个方面,不是大多数更不是全部,因为这涉及到人的复杂性问题,一是生物层面的复杂性,二是社会层面的复杂性以及两者交叉影响形成的复杂性。
首先,我私底下认为,将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智力、性格、习惯、志趣、环境等等都是影响的要素,一个人将来的人生轨迹会受这些多重作用力的影响,而智力的影响力在其中只是力的一个方面,不是大多数更不是全部。
其次,我觉得现在的教育走进了歧途,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不断获得自我提升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应该是内生的,而不是外来的。人的生长就该契合自然的规律,象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一样,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生长,允许其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有疏有密,要给予耐心和时间。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无法进行原始状态下的精耕细作,大踏步地开始机器化大生产的机耕作业,以一种MS高效率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的教育和改造。人不再被允许自然生长的后果是什么呢?首生就是人的主动性被剥夺了,其次是可持续性被削弱了。很多人在进了大学以后,就不再努力学习,很多人在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后,就不再愿意提升自己,或许这些都可以从某一方面证明我们现行教育模式的不可持续。学习该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的呀。华德福教育认为,当我们身体的某方面在成长初期被过度使用,就有出现硬化的可能,其害处在短期内可能看不见,但它带来的损害会在几十年后体现出来。比如说童年过度地学习,会导致成年后心脏病或其它疾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当很多人满足于孩子认了几千字,做了多少公文数学,参加了多少兴趣班时,可能想不到这些会给几十年后的孩子带来什么吧。教育的主体是人不是机器,对我们来说,还是要给予孩子们充分自由生长的空间,顺其自然,顺乎天性。
一些浅见,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