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odin
(......)
发表于 2007-11-7 22:39
显示全部帖子
针对最近圈子里的争议,将一些问题提出来供参考
看了论坛中最近的一些争议,似乎主要集中在“通过广播的方法公布考试中最后三名学生的姓名”这一焦点上,为此,笔者与吴校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以下问题与大家探讨:
1、广播的出发点是否为了孩子?
将孩子的名字通过广播报出来,是否是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让他们以后能好好的学习?按照这些被点名批评孩子之前的成绩,是否足以使他们避开最后几名的结果?这样的批评是否只针对有能力考好,但由于贪玩、不努力等因素而没有获得好成绩的孩子?
2、广播中的措词和语气如何?
如果在宣读考试名次排在榜尾学生的姓名时,针对有能力考到比较好的分数、而由于不够努力反获得低分的学生,采用批评的措词和惋惜的语气来加以警醒,这是否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3、广播中是否有积极的一面?
对于考分较低但由于自身努力相对于上次测评时成绩有所提高的学生,在广播中是否得到了表扬?如果存在表扬,那也应该看到广播中积极的一面。
4、学生的转述表达是否正确?这是一个通畅沟通渠道的问题
学生回家转述给家长时,是否带有自己的观点?论坛上有位家长曾说,孩子回家转述老师的话“考试最差的学生都是笨蛋”,但经查证,老师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可能对老师的话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这是老师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对家长产生了误导。
这里面包含两个问题:第一、老师说话时的场景、语气等等,是否会将孩子引导到“考试最差的学生都是笨蛋”这个思路上?第二、孩子在没考好以后,是否会有误解,或是对号入座之嫌?
5、家长对待批评的态度怎样?
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听到了广播,对学校产生了意见,是怕伤害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恐怕两者都会有,那么家长是否能用些批评学校的时间和精力来反思一下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6、挫折教育的起始年龄段应在何时?
综合1~5点,似乎问题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面,即对于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使他们接受挫折教育?是在小学还不太懂事的时候,还是到了初中、高中比较要“面子”的时候?是留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是让他们从小就有所准备?各个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答复。这个问题超出了笔者能讨论的范畴,就此打住。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一路以优等生的身份考入高校,在高校这个准社会中受到挫折而走上不归路的青年人,之前的挫折教育或是相关的心理承受锻炼肯定接受的不够。
再好的计划也需要执行者来实施,希望家长们和学校的老师们共同理解协作,作好下一代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