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babyshawn
(......)
发表于 2005-10-26 11:38
显示全部帖子
看了一篇关于琴童的文章,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的观点,与大家共享并讨论
第七章 学琴儿童的命运
——兼谈儿童的兴趣、课余时间与权利
一、兴趣爱好与选择
现代独生子女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下面一张表格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表7.1.1 独生子女的兴趣爱好
分类
兴趣爱好
比较喜欢
非常喜欢
体育
体育
28.1%
39.6%
新闻
新闻
30.0%
19.9%
文艺
唱歌
24.6%
26.8%
舞蹈
11.9%
13.0%
演奏乐器
18.1%
15.6%
影视表演
26.9%
26.5%
科普
天文地理
24.3%
18.9%
计算机
20.9%
29.6%
历史考古
23.0%
22.8%
动植物
29.9%
24.2%
科技
26.9%
29.3%
军事
18.5%
28.4%
手工
手工或修理
22.3%
20.0%
集邮
20.7%
28.0%
绘画
24.7%
24.4%
动植物
29.9%
24.2%
环保
31.2%
22.7%
文学
外语
34.7%
32.5%
语言
文学阅读和写作
31.1%
13.4%
数学
数学
39.1%
31.5%
如果计算“非常喜欢”的百分比,我们会发现,独生子女喜欢体育的百分比最高,近40%,以下依次是:外语32.5%;数学31.5%;计算机29.6%;科技29.3%军事28.4%;集邮28.0%;唱歌26.8%;以及影视表演26.5%等。现代独生子女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统计表明,平均每个独生子女有9.548个兴趣爱好。大部分独生子女选择了6种~13种爱好,占65.2%。
兴趣是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我们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种推动不是外部动力(如家长督促、教师鼓励等)在起作用,而主要是人自身对某种活动感兴趣,总忍不住想要积极地获得它,探究它,并能创造性地完成这种活动。兴趣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特征,因此兴趣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对儿童来说,兴趣还能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目前儿童所具有的兴趣爱好,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即使后来儿童不喜欢原来的兴趣爱好了,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宝贵的自我认知。这就是说,通过这种自由自在的活动,儿童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适合的,喜欢的,擅长的,什么是不适合的,不喜欢的,或不擅长的,由此达到自我认知。此外,儿童还可以通过自己所擅长的爱好,体验成功感,建立自信心。对那些在学校里不太成功的孩子来说,爱好更是一种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补偿。总之,兴趣与爱好对儿童成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近年来,在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一些家长不是从孩子的天然兴趣出发,来鼓励孩子从事某种活动,并从这种活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相反,他们极大地忽略孩子的兴趣和自由选择,强迫或半强迫孩子在课余从事某种活动。这些活动,有的被认为是有利于未来竞争的,有的其实是家长的爱好而非孩子的爱好,有的是被家长武断地认为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的,还有的是对大多数人的一种盲从。比如,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有52.5%的独生子女学习或学过钢琴等乐器,但在他们中,表示“非常喜欢”的比例只有11.5%,13.8%的独生子女明确表示不喜欢,16.3%的孩子表示“一般”,其余的孩子处于“比较喜欢”的状况。又如,67%的独生子女在课余时间学过或正在学习绘画,但表示“非常喜欢”的比例也只有19%,近22%的孩子表示“不喜欢”和“一般”。也就是说,几乎超过半数的独生子女对他们所从事的课余活动并不是“非常喜欢”。那么,这种活动会给孩子带来什么结果呢?
第一,独生子女被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不仅如此,他们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及宝贵的创造性可能就被压抑了。
第二,由于感到压力,可能会大大降低他们对生活的热情,生活对他们来说变得枯燥无味。
第三,他们可能会得到错误的自我认知。由于没有兴趣,在课余活动中的成功机会就较少,又没有机会从别的方面认识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建立。
第四,对于本来就有学习压力的孩子来说,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培养“爱好”的活动,不仅不能释放自己的紧张情绪,相反可能会增加压力。所以他们将得到来自学习和“爱好”活动的双重打击。
兴趣、爱好最根本的东西是儿童身上那种最天然、自发的部分。激发儿童天然的兴趣才能真正帮助孩子热爱生活,发展孩子的潜能。所以,当家长想让孩子从事某种“爱好”活动时,一定要让孩子自由选择。有的家长说,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他就什么也不干了,所以得强迫。如果一个孩子真的什么也不选择,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比如,学习功课已经很累了,加上这种课余学习,他会感到太大的压力,那么他的“不选择”可能就是对的。“兴趣”、“爱好”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是一种个人的自发选择(心理学叫做“指向性”),而不是他人外加及强加的。
二、“玩”是儿童的权利
一个10岁的女孩,在了解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后,兴奋地将一张纸条贴在家里的客厅,上面写着“玩是我的权利”。然后告诉父母:不要让我成天做作业了,我需要玩,玩是我的权利。
儿童真有这样的权利吗?什么是《儿童权利公约》?我们国家要执行它吗?我们先来看看《儿童权利公约》是怎么回事。
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以保护各国儿童权利。但是儿童工作者提出,宣言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随着人权法的发展,许多国家呼吁制订一项全面规定儿童权利、具有广泛适用意义并具有监督机制的专门法律文书”,以“促使国际社会在保护儿童权利问题方面能够普遍承担义务”。在这种背景下,1978年33届联大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儿童权利公约》起草工作组。自1979年至1989年完成了起草工作,同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44/25号决议协商一致通过,并向各国开放供签署、批准和加入。
我国从1980年起参加起草工作组的工作。1989年第44届联大上我国为通过该公约草案的共同提案国之一。1990年8月29日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3月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该公约,公约于1992年4月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要承担并履行公约规定的保障儿童基本人权的各项义务。其基本人权包括:生存的权利;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等。其中,《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18岁以下)有享受休息、自由选择娱乐活动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缔约国认识到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缔约国应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它说明:第一,儿童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第二,儿童有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第三,国家应该尊重儿童的这种权利,并为处于文化条件劣势的儿童提供均等机会。为什么联合国要关注儿童的闲暇与娱乐,主要是因为这些活动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的研究也表明,有更多闲暇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闲暇时间较少的独生子女有更强的成就需要。
闲暇意味着儿童有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目前,在家长们、教师们普遍认可儿童应该“抓紧时间”学习的时候,独生子女的自由支配时间难以得到保障。这次调查表明,独生子女自由支配时间平均每日只有约68分钟(不含双休日),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更少。独生子女每日课后时间主要用来温习功课,并且超过50%的独生子女在完成学校功课后,还要完成父母安排的课外作业。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参加计算机、数学、英语、绘画、书法、钢琴等乐器的“爱好”学习,其中,近30%的独生子女明确表示,“我不愿意学家长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不难看出,部分家长和教师并不真正认可“玩”是儿童的权利这一观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独生子女对文化艺术活动的自由选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独生子女自发地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纯娱乐活动被严格限制,而读书、学习使用计算机等则得到家长和教师鼓励,因为这种活动“有利于学习”。如这次调查数据说明,高达47%的家长说明他们“为了学习,不让孩子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86%的家长同意“孩子看电视多了,影响学习”;72%的家长表示“不能让孩子玩电子游戏”,同意“玩电子游戏必然导致成绩下降”的比例也高达77%。相反,82%的家长认为“书籍比电视更有益”,86%的家长同意“为适应未来发展,应为孩子准备一台计算机”等。当然,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鼓励儿童读书或学习计算机,关键在于:一些家长、教师错误地以是否有利于学校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儿童应该从事哪些娱乐活动。不利于儿童学习成绩增长的活动,无论儿童是否喜欢或需要一律取消,造成对儿童休息和闲暇的权利、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的侵犯。
“玩”是儿童的权利。儿童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被赋予了各种权利。家长应意识到,孩子不是他的附属物,孩子对“玩”的权利和选择应该也必须得到尊重。
三、全国琴童知多少
今天,让孩子学习乐器,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中学琴的孩子比比皆是,就是远在黑龙江的漠河、新疆的喀什也不难见到琴童的身影。我们这次调查表明,约50%的独生子女学过钢琴等乐器。请看下面的表格:
表7.3.1 全国琴童知多少 年 龄
学习过钢琴等乐器
10岁(包括10岁以下) 61.0%
11岁 61.3%
12岁 57.1%
13岁 51.1%
14岁 47.0%
15岁(包括15岁以上) 42.7%
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对寒假3295名琴童的调查表明,琴童学习乐器的时间平均是3.88年,乐器学习时间最长的是13.25年,最短的为两个月。所学乐器的情况分别是:钢琴42.0%,电子琴21.7%,手风琴11.8%,以及小提琴8.9%。
当许多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成为琴童之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他们在童年时代所应具有的玩的权利和自由又是什么样子呢?在中央音乐学院所提供的这份调查中,研究人员提出:一些琴童的遭遇特别值得关注:
在被调查的3297名家长中,有11.4%的父母因学琴有时会打骂孩子,有33.3%的家长偶尔会为此打孩子;
至少有44%的琴童因不“听话”经常受到家长批评;
21%的家长经常威胁孩子;
40%的家长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
因为是琴童,其中有50%的孩子受到比其他家长更为严厉的管教。
调查还显示:19.7%的琴童每天可得到玩的机会;32.9%的琴童有时可以出去玩一会儿;29.1%的琴童只能偶尔出去玩一会儿,大约是每周一次以上;12.1%的琴童很少得到玩的机会,平均每个月有一次以上;还有6.2%的琴童则在每个月一次以下。
琴童的这种练琴生活会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心理学知识,也关系到人生价值的选择。我们将在以下10篇系列文章中分别阐述这个问题,并进一步说明,对于孩子练琴,什么样的选择是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2。关于独生子女的其它爱好和选择,可参照我们对学琴活动的分析。
四、良好的愿望未必有良好的结果
如上所述,无论是钢琴、小提琴还是电子琴、手风琴,学琴都是孩子童年时期接受的投资最大(购琴加学费)、时间最长(每天要花相当长的时间练琴,并持续很多年)、努力最大(学琴苦是每个学琴的家长和孩子都深有体会的)的学习活动。有不少家长甚至是省吃俭用省下钱来为孩子买乐器、请老师,而孩子则要在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学校学习之外挤出时间来每天花很长时间练琴,并且一学就是几年、甚至更长。孩子在上课与练琴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态度、体罚方面的压力更是其它学习活动所无法比的。这在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并不十分发达、教育投入远远不足的国家来说可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在十分有限的精力、财力的情况下,花这么大的本钱去学琴呢?
在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心理实验室所做过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000多名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14项:
表7.4.1 家长培养孩子学琴的目的 目 的
很不符合
不太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1.仅仅作为业余爱好 2.7%
12.3%
60.5%
24.5%
2.从事器乐演奏专业 26.7%
36.6%
26.3%
10.4%
3.为从事其他音乐专业职业打基础 14.1%
33.9%
36.6%
15.4%
4.培养自信心 1.5%
5.8%
56.0%
36.7%
5.开发智力 1.2%
5.6%
51.2%
42.0%
6.培养独立能力 1.1%
7.5%
52.5%
38.9%
7.培养自觉性 1.4%
8.2%
51.8%
38.6%
8.提高记忆能力 1.5%
8.9%
48.7%
40.8%
9.培养毅力 1.6%
8.4%
47.2%
42.8%
10.锻炼孩子身体协调及反映能力 1.9%
9.8%
47.9%
40.4%
11.培养良好性格 2.1%
11.2%
47.7%
39.0%
12.陶冶情操,使孩子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 2.1%
11.6%
39.6%
46.7%
13.消遣娱乐,调节情绪 3.8%
22.8%
48.0%
25.4%
14.掌握一技之长,以利升学等社会竞争 4.4%
24.2%
47.1%
24.2%
由家长们的态度可以看出,从第4项到第12项是学琴对人的素质与人格发展的作用,在这些方面,人们对学琴的正面效果具有高度的认同,认同率均达到80%以上。在家长们看来:通过学琴可以使孩子变成头脑聪明、身体灵敏、记忆超群、意志顽强、自信独立的人,而这正是社会生活所要求的最重要的素质;不仅如此,学琴还能使人情操高尚、修养良好、气质非凡……总的来说,人们对学琴所带来的效果寄予了高度的期望。
从家长们的来信中,也可看到家长的这种高度期望:
来自北京一家商业企业的女职工说,她让其今年7岁的孩子练琴,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毅力,提高修养,让孩子了解成功的背后是要付出努力的;在黑龙江大庆市从事科技情报工作的一位家长表示,培养其5岁女儿学琴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艺术气质和开发智力;
山西长冶一位从事化工工作的家长说,学琴有助于女儿开发大脑,提高生命质量……
然而问题并没有像家长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一个女孩(也许有千千万万个类似的女孩、男孩)原来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5岁时家长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台钢琴,并用几乎四分之一的工资为她请了钢琴老师,由父亲天天带着练琴,每周去老师那上课。从此以后,每天练琴时耳边不时传来父亲急躁的吼叫和怒骂,上课时老师难得满意一次,家庭气氛也非常明显地变坏了,学琴成了她无法摆脱的痛苦。然而这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她理解父母是“为自己好”,她也懂得了必须忍受的道理。孩子就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与家庭的氛围中长大了。当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周围的人都注意到孩子变了,变得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也很少和父母说话,变得连父母也说不清的疏远、隔膜。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普通而平常的例子,类似于导致自残的极端例子也已经开始见于报道。家长本来期待的是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可孩子变得越来越自悲、畏缩;本来期望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可是发现孩子越来越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凡事懒得动脑子;在期待孩子从此做事自觉的时候,发现孩子不但练琴不自觉,而且还开始出现了各种欺骗家长偷懒不学习的现象;当期望孩子遇到困难勇敢地用毅力去克服时,却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退缩,做任何事都怕困难;不仅如此,孩子还变得暴躁、与家长关系紧张……这一切都发生在学琴之后。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学琴的实际效果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
五、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
上述数据说明,在很多家长看来,没有一项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一举多得,乐器简直就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教育机。所以,就不奇怪有超过50%的家长们不惜重资让孩子练琴,并有超过30%的家长对孩子施以高压手段以使其将练琴活动持续下去。但是,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现在我们来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来分析家长在孩子学琴方面的某些错误认识。
◇关于“学琴人际氛围”与儿童人格
我们看到,92.7%的家长认为练琴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在经常的失败与否定性评价中会获得自信心的发展;不仅如此,我们也更难想象一个长期生活在责备、训斥、甚至谩骂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性格,会发展起来我们所希望的“情操”。事业的成就并不一定带来人格的健全发展,高超的演奏技能也不一定能使儿童具有良好的情操。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情操乃是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形成与发展的。而由于孩子学琴,很多家庭中的家长与孩子之间都存在着公开化的或潜在的冲突。家长焦虑、孩子痛苦、老师不满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学琴人际氛围”。最关键的是,学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种不良的情绪氛围的长期持续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遗憾的是社会上相当大多数的人竟然认为,只要学琴就应该如此!
◇关于自觉性与毅力的培养
90%的家长认为学琴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认为培养自觉性的家长也在90%以上。但从心理学上讲,自觉性与毅力来自于目标吸引力、来自于对行为结果期待的强度,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不能想象让一个成人在一项自己毫无兴趣、也不理解其意义何在,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有顽强的毅力。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并不是做难做的事情就会培养人的毅力,毅力是被目标吸引力唤起的。回避困难是人的本能,将学琴当做一种苦刑来培养孩子的毅力不仅基本出发点是错误的,而且会在教学中的很多环节上导致决策的错误,进而全面破坏学琴的状态,而它能否达到培养毅力的目标就更令人怀疑了。
◇关于开发智力
开发智力是人们关于学琴效果谈得最多的,也是学琴最诱人的一个因素。数据分析表明,93.2%的家长让孩子练琴是为了开发智力。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关于学琴能够开发智力的依据就是关于大脑两半球分工的理论:由于人们平时总是不用左手,因此不能刺激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的发展,而练琴双手都要运动,因此可以促进大脑平衡发展,进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这一如此简陋的“直观类推”出来的理论就成为整个社会如此大的器乐学习投入的重要依据。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关于练习器乐比其它活动更有助于智力发展的严谨的科学证明。心理学说明,智力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说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更直接的方法训练大脑的思维,有什么必要用如此曲折的通过刺激神经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们必须看到,每天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不是大脑的活动,而是肌肉的活动。乐器演奏是一项高度单纯、甚至狭窄的远离其它人文知识与文化的活动,那么长期从事这种相当单一的活动是否会促进某种智力的发展是需要重新考察的。目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完全被动地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机械练琴只能对智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进一步说,家长开发儿童智力的目的大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我们现在还可以告诉家长,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练琴的实际结果并没有达到学习成绩的提高。
可以看出,独生子女调查表明,是否学过乐器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任何一个学习成绩组,学过乐器和没学过乐器的孩子的百分比相差不多。
可见,在学习成绩各等级组,学过乐器与没学过乐器的百分比相差不多。
这两组数据在统计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城市独生子女之中,是否练过乐器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无关,换句话说,练习乐器并不能提高学习成绩。
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人们对学琴所寄托的人格、素养方面的所有期望目前都有大量的反例存在着。反例之多、现象之严重已经到了使我们重新反省、思考与评价学琴在儿童发展中地位的时候了。很明显,问题不在与于是否学琴,而在于如何学琴,以什么目的学琴和在什么状态下学琴。
当前学琴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过高、过广地估计学琴带来的对促进智力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持续的不良学琴状态既是对儿童智力的损害,也是对儿童人格的损害;而另方面更深一层的原因则在于,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所有活动都赋予了参与社会竞争的色彩,并且错误地认为孩子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在未来的社会生活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除此之外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由于很多家长在学琴上寄予了对孩子未来美好人生的高度期待,因而使学琴活动成为一项关系到未来生存的严肃问题,结果导致了极高的压力状态。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家长本来也并没有想很多,但一旦学上琴后,就觉得要学就要学好,就想着如何达到教师的要求,因此每天就只想着到处都是毛病、错音,就想着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以至于搞得孩子痛苦、家长着急、家庭关系紧张时,都想不起来当初到底为什么让孩子学琴了。
那么让孩子学琴错了吗?否;如果学琴不能达到人们普遍期待的效果的话,那么我们还要让孩子学琴吗?回答是肯定的。在要不要学琴的问题上,我们要跳出目前将所有的心思都用于培养孩子社会生存竞争力的思维定势。一个完善的人,不仅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较量,还需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感受。我们略为躬身自省一下就知道,人需要休息、放松,还需要享乐与精神的自由。是因为需要满足一下视、听、嗅、味、触很多感官的需要,人类才创造了绘画、音乐、香水、美食、真丝等并非肉体生存所必需的东西。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是艺术的本质目的,这也是人们崇尚艺术、欣赏艺术的根本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竞争、利用的功利关系,还需要友爱、和谐,而促进这种关系正是艺术活动的独到功能。艺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友善,使我们生存的环境充满了良好的感性样式,从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能够促进和提高人的感性能力,能够改善他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可以说一个崇尚、喜爱艺术的人,比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有着更高的生命质量。
由此来看,学琴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孩子学会体验生活的美,丰富人生,提高生命的境界。家长培养孩子的社会竞争力的目的是让孩子未来生活得更幸福。但当前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忘了幸福人生的来源不仅仅是社会竞争的胜利,还在于能够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与艺术的美,还在于人生体验的丰富性。学琴正可以帮助孩子体验人生、丰富生活、以及从生存竞争的疲惫中解脱出来。其实,与发达国家比,学琴儿童在我国整个儿童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学习一门乐器,以使他们将来能够以更精微的体验领会音乐的美,从更广的范围了解人类创造的音乐文化,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音乐艺术的伟大。
所以,我们再次强调,学琴的根本目的不应是使孩子多了一种参与生存竞争的实力,而在于满足孩子的感性需要,体验生活的美,丰富童年的生活,使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走向它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