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ninimami
(......)
发表于 2008-11-18 16:03
显示全部帖子
重视九岁转变(觉得挺好,转贴)
九岁是一个思维的转折期,也称为“九岁转变”。它是少年期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时期,是小学时期思维变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有一个时期,很集中地遇到几个家长找我,都是诉说他们九岁的孩子是如何地让他们劳心费神。当我问他们孩子的表现时,又都是比较相同的脾气暴躁,不耐烦,有时还和自己闹别扭,明显地和原来不一样。并且当时我办了个八九岁小学生的言语班,感觉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较高,而且有很多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九岁转变”时期的表现。
那什么是“九岁转变”?
进入小学的孩子从幼儿的游戏世界进入有序的学习生活,一年级的教师努力将他们引导到课堂上坐下来,认真听课,训练他们学会认字,书写,计算。新鲜的学校生活,使他们兴奋,与小朋友的相处使他们快乐,各种课外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注意力尚未发展好与自控力差的特点,使他们在遵守纪律方面使人头疼。
进入二年级后,学校的生活已经熟悉,与同学相处也已经习惯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个人气质的特点就开始得比较明显地显现出来。有些孩子善于思考,比较沉稳;有的孩子则聪明而调皮;有些孩子比较安静而且胆怯……男孩子的淘气继续存在,但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遵守着家长和老师教导的规矩学习和生活。他们都生存在幻想的童年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和同学相处。
他们对事物是用感觉和感情来体验的,对事物还不具备进行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比如,今天的算术没有考好,孩子就会很沮丧,好象天会塌下来;但要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考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就很难分析判断正确。对事物发展的结论充满戏剧性和情绪化: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战胜重重困难必定会取得胜利。当他听到一个警察被黑社会的坏蛋打死,他怎么也不明白,总是认为警察没有使出全力来反抗:好人为什么会死啊?他们做决定和判断是根据他们的好恶和当时的感受,而不是对事物的理解、分析和判断。比如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当单身的父亲或母亲再结婚的时候,孩子都会从自己的感情出发,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觉得继父或继母不好,是他们赶走了亲生的父亲或母亲。
当孩子进入9岁时,他们的思维渐渐进入抽象思维,他们开始走出幻想的童年生活,开始注意到“当前世界”与“理想世界”的不同。孩子们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伟大偶像、勇敢行为、忠诚友谊的世界,是“白雪公主”、“哪咤”、“孙悟空”这些孩子们热爱的人物陪伴着他们成长。而现实会引起他们巨大的失望和迷茫,为什么为什么有些人对自己年老的父母亲那么不好,还不把他们抓起来?为什么有人把人撞死了,反而要逃跑?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坏人、坏事……因此开始打开思维的大门。
但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还刚刚在开始,所以他们对事物的反应是不稳定的,时时在变化,这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没有办法。因为失望,因为迷茫,因为自己也不知应该如何,他们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就在为自己失去完美而挣扎。我们“壹嘉伊”就有一个九岁的男孩子,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言语班的孩子。当我在课堂上读一篇伸张正义,鼓励孩子们如何奋进的文章时,他突然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现在世界上坏人多得很,想当好人都当不了。”而且情绪总是处于愤懑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一点也不阳光。问他的家长,家长说在家里特别爱看“政法频道”,看了之后,问很多问题。心情郁闷,爱生气。而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好象性情都变了,家长也无奈。
这就是九岁的孩子,他们努力想要做好每一件事,但又觉得世界不是这样理想和美好,我是不是该做好呢?但不做好,又觉得自己也变成了坏人。于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他们生气、急躁、疑惑、发脾气、肚子疼、做噩梦。他们又会将这种情绪转嫁给家长,所以逆反,对抗。
这时的家长和老师如果用对待幼儿的方法对待他们,简单地哄他们,他们便会觉得受骗,而嘲笑成年人;如果使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对他们进行解释,他们又会因为不能理解而困惑,如果简单地要他们强行接受,他们就会公然反抗。
所以这时的儿童就开始让成年人感到棘手,怎么就不如以前那么听话好管呢?但也说明他们在正常而健康地成长。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在遵循着一条忽起忽落的轨迹在前进,家长们不妨回忆一下。一岁多的幼儿在会说一些简单的话之后,会出现一个沉默的时期,忽然不说了。为什么?
两岁左右的孩子特别愿意帮妈妈干活,什么都抢着做,但过一阵,哄他做都不愿意做了。为什么?孩子原来很有礼貌,见了谁都会主动叫人,在四岁左右,忽然不再叫人,显得很没礼貌。为什么?还有很多现象,在家长看来都是退步的表现,实际上都是进步,都是成长过程的必然。他们这是在学习、在适应环境。当他们适应了某种事物后,就又开始向着新的目标产生新的想法。在对新的想法还没有把握时,孩子就表现得沉默或是反抗。用规范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平衡建立后,会被打破,再进入另一个新的平衡。就在这种不断打破,又不断建立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成长。
同样,九岁的孩子,随着视野的开阔,看到的不明白的事情多,想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他们会逐渐关注社会问题,会问大人越来越多的问题,思维也会逐渐发展。随着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他们的内心世界会逐渐平衡。他们会从原来只注重做事的动机,觉得动机好就应该有好报的认识,逐渐明白动机也要符合实际;也会慢慢学会从行为的效果看到行为的动机,并且会慢慢会界定行为或后果的性质。再用客观发生的事情联系自己,用道德原则来评价自己或者别人。这整个过程的发展会使成年人感到他们的逐渐懂事。实际上说白了,孩子在9岁前后,是“想要搞清是非”的时期。
到快要到达青春早期前(12岁),他们就开始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习惯和处事的态度,或者是个很仗义的、爱打抱不平的人;或者是个和平主义者,事事和稀泥;也许是个独善其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这就是通向自由独立的必经之路。
经由12—15岁的少年期、15—18的青春前期,以及18—21的青春后期,孩子们进入成年。
“九岁转变”还是个较新的问题,很少人提起,还没有被人们所重视,实际上这是一段很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过度得好,少年逆反期就容易平安度过。如果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或经验,以为孩子都是顺其自然地成长,不用家长去调教的话,等到逆反期再纠正,就相当地困难了。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一个孩子在11岁前,如果他的坏习惯还不能纠正的话,基本就纠正不过来了。话虽然耸人听闻,但确有道理,因为到了逆反期,孩子的心理是“一切对着干”的,那时再去修理他,不啻于一把刀往石头上砍。
而这个时期最大的危险是如果孩子在经历这个“想要搞清是非”的年龄时,比较明白事理,那在他以后成人的过程中,就比较平坦顺畅;如果这个过程没有走好,是非颠倒,那么孩子今后的人生路就相当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