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巴黎告诉我两个字:够了

呵呵,这楼上cc说的是歌里唱的live and die in the same zip code
我女儿说她坚决不想一直在一个地方住。我回答她说,你别担心了,你从小就跨了三个国家,将来注定是要奔波的

我记忆中从小我们家一直搬家,先是换城市;后来在大院住稳后是隔几年就换房子;再后来,我自上大学离开家后就没有停止过折腾。好像至今在一个房子能住超过5年是没有的。这么一说,算起来我又该搬家了,这会真觉得自己老了不想折腾了。

看到跟帖,我也瞎说说跑题话,转帖没看

TOP

我记得90年代我们学校有位老师家就是住这样合用的老洋房,在余庆路附近,好像是她爷爷当年在市委工作时分的房子。老洋房很大,好大的厨房几家合用。我去她家玩时特别喜欢那个合用的大厨房,热热闹闹的,有吃百家的感觉
后来学校分房她搬了出去。

好像是2005年左右,我表哥在康平路/余庆附近买了一个老房子,也是厨房合用的那种老房。那一带的老房子那会儿还没拆,老式房子很可爱的,楼梯和走廊地板很有时代感。我表哥家把一个30多平米的房子装修得很舒适,当时他一直瞄着隔壁那家,想把隔壁的房子买下。我一直觉得我表哥好有眼光,那样的房子要不就是拆迁,不拆的话也是卖一个少一个,那地段也是相当的好。

TOP

回复 20楼pp_dream 的帖子

我姨妈一家也是住类似那种老房子,在华东政法学院里面。49年后,姨夫在政法学院做俄文翻译,所以他们搬进了那幢老房的一间大屋,从那后就没有再离开。我姨妈在上海情报所工作,后来姨夫调去华东计算所(嘉定那个),但两人一直住华政的老房。我姨妈2010过世了,现在姨夫依然住那里。

小时候,我妈妈那边的亲戚只有我们家和姨妈家在上海,所以我跟我姨妈最亲,过节必去她那里。那会儿的苏州河还不臭呢,我有好些照片都是在华政里面或者中山公园拍的。

好怀旧,呵呵。

TOP

回复 23楼麦兜兜 的帖子

是的,当年买下这房子(应该是一个屋子)还很便宜呢

TOP

正好有空,随便聊聊

自从离开上海后我们就离城市越来越远了。在加拿大居住时我们算住在渥太华suburb,到了米国我们就彻底乡下人了

加拿大可能因为气候原因,还是以城市为主要生活圈,而且加拿大治安比较好。米国就大不一样了,是完全铺开的格局:城市/城郊/乡下。城市治安是个大问题。城市像扭腰这几年治安好转(这一定要感谢前任共和党市长Bloomberg和前前任共和党市长Giuliani的有作为,我一直说共和党是适合治理市/州/国的,民主党主要玩儿政治正确,跑题了 )。

扭腰的治安曾经很差很差,经过两位市长实力派作为后大大改观,这对扭腰的居住环境很重要。扭腰这一治理完毕,大量的毒贩/坏蛋/恶棍/hobo跑别的大城市去了,比如费城,比如治安非常差的芝加哥,等。米不少大城市成了hood,名声不好,有的被废弃有的将被废弃。

这几年米国兴起了gentrification之风,就是把那些已被废弃的城区重新修建/装修成高大上,地价也随之嗖嗖而上了。所以会看到大城市一片高大上隔壁一片脏乱差的反差格局,很有趣。

米国的好处是地儿大,发展比较均衡,很多行业不必挤到城市里。我在过的几个公司及分部都分散在乡下(主要因为我们是民工行业),哦,只有现在公司的总部在硅谷中心,硅谷是因我们公司而得硅谷之名,不过好像硅谷不算城市算乡下,呵呵。

乡下的好处是地方大人少,公司地方超大,居住的地方也很大。乡下人大多热情友善,我们这里移民很少算白区,是很有米国特色的大农村。每周五是高中米式足球比赛,我女儿因为参加了marching band,所以每场足球赛都要去参加演出。昨晚下雨,比赛照常进行。高中体育比赛,凡大一些的赛事本地有线电视都转播而且还有解说。昨晚我是第一次从电视转播里观看学校的足球比赛和marching band表演,看得我哈哈直乐,太米国特色了。


其实中国那么大,完全也可以铺开来发展,不必都挤在几个城市造成一堆矛盾和问题。现在国家道路建设/高铁建设/机场建设全部完成,交通不是问题;通讯业发展这么快,通讯不是问题。那么完全没有道理把那么多行业都拉进城市,造成地价飞涨,人口暴多,各种冲突增加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