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择校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择校

这是宽妈写在自己博客上的文字。因为怕麻烦,所以我在博客上用平和双语学校的首字母P来代替这个学校,粘贴过来的时候也就不修改了。贴在这里是想告诉其他关注这家小学的家长们,我自己对这个学校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而且文字可能有些地方也经不起仔细推敲。如果有不同意见,拍砖的时候也请委婉些,客气些。多谢咯。.

TOP

之一

寻找好的小学,成了宽妈最近的一件大事。

在网络上看了很多小学介绍,也看了即将入学和已经入学的小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讨论,宽妈将目标锁定在离家4公里的一家民办双语学校P。这家双语学校的特色是,用香港的朗文英语教材教英语课,体育课和数学课也部分用英语教学,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另外,游泳课是这家学校的必修课程;选修课有钢琴,跆拳道等(当然,也有手工,音乐和美术等)。这几项:英语,游泳,钢琴,其他运动(跆拳道,溜冰等)都是宽妈希望宽宽能掌握的最基本的本领,而且游泳和钢琴也一直在坚持着。与其让宽宽在进入小学繁忙的学习后,用课外的时间来补,到不如在学校里系统的学习。只是这家小家要求小学生全部住宿,倒是很让宽妈舍不得,孩子在这个年龄,还是很需要亲情的,就这么放手了,还真的很难下这个决心。

查到这些资料的时候,已经错过了P小学的公开课时间以及第一次报名时间。今天是P小学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报名时间,宽妈宽爸带着宽宽去学校实地考察,顺便报名。报名时对孩子有一个面试,据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面试时家长是不能陪同的,可以在礼堂观看学校学习和其他相关的一些录像,也可以找老师咨询,或跟着生活老师参观校园。宽妈跟着生活老师在学校里转了一圈,同时了解了更多的情况,倒是越来越喜欢这所学校了:
1 小学生的作息时间,早上7点半上课下午4点半结束,晚上6点到7点是晚自习时间,有老师专门辅导孩子做作业。除了午餐晚餐外,另补充上午点心(包括牛奶),下午点心和晚点心(包括两次水果)。比较合理。
2 住宿的同学晚上保证8点半前休息。另新开了一个走读班。走读班的学生家长,可以4点半来接孩子回家,也可以晚上7点等孩子上玩晚自习后接回家。据老师说一年级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但学校保证每个孩子能跟上,并不留大量的作业,保证孩子能早点休息。
3 除了英语课外,其他课本和公办学校课本接轨,初中升高中时参加全市统一考试。一般选择在国内参加高考的同学,大部分可以考进市重点高中,最近几年的升学考试,P学校保持在浦东地区前三名;如果选择出国读大学,可以考本校高中,除语文外,全英文上课。这点很象宽妈以前读书的学校,在大纲教学外,增加特色教学,既保证学到其他学校小朋友能学到的本领,又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和其他有意思的课程如桥牌课等。宽妈一直留恋以前读书的学校,虽然学的比别的学校的同学多,可是一点也不累,作业少从不补课,真的学到了这一辈子都受益的很多东西。同类比较,自然越来越欢喜。

可是因为上一次报名,大多数孩子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这次报名,大概只补充招生三十人左右。而且,不知道宽宽面试些什么,宽宽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他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学校,这里的老师和其他的一些呢?.

TOP

之二

宽妈参观了学校后看了一下时间,宽宽进去面试才四十分钟。宽妈就没有象其他家长那样,站在考场入口处翘首期盼,而是坐在礼堂里,看学生生活录像,然后把了解到的情况和宽爸交流一下。刚开了个头,突然听到有人喊妈妈,回头一看,居然是宽宽找到这里来了。原来宽宽面试结束,到了考场入口处,没有看到我们,老师就带着他转了几个家长聚集的地方,一直把孩子交到家长手中才放心。宽妈以为宽宽自己找来的,心一惊,根本没有注意到礼堂门口站着的那个穿休闲衣服的漂亮女士,直到那个女士开口:宽宽,你是不是忘记了什么?宽宽回头道:谢谢老师!等宽妈反应过来,老师已经走远了。怠慢了老师,虽然不是有意的,但真的很不好意思。这可不是宽爸宽妈的一向作风。

话说回来,看见宽宽,爸爸妈妈当然非常关心面试了什么,宽宽又是如何回答的。宽宽的回答又很让我们惊喜--没有考英语,数学,认字和拼音,不是考孩子学到了什么,而是考察的孩子学习的潜力,学习专心的程度等。这让宽妈想起了自己读书时,学校特别的要求:虽然我们是外国语学校,但我们不要求孩子学过英语,相反,如果没有学过英语的孩子到更像一张白纸,只要他喜欢,可以画出最美丽的图画。宽宽的面试内容是:

1 在电脑上做题--选择和已出现的图案相关的图案。宽宽说不清这些题目到底考些什么,他只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我猜想图案中是有逻辑可遵循的,可孩子不一定了解。如果这样的话,这倒是正好可以考察孩子的逻辑能力。当然,也许还同时考察了小朋友使用电脑的能力。

2 做好题目后,在另一个教室里看书。宽宽看的是与动物有关的书,非常开心,不需要我问就讲了很多关于书上的故事给我们听。我问宽宽:老师是不是按照书上的内容出题目了?宽宽说:没有,就是看书。我还知道,教室里可以做24个小朋友,一排4张桌子8张椅子,一共有三排,但是小朋友没有坐满。这是宽宽第一次实践使用他背过的乘法口诀,用的非常到位,让宽妈惊喜了一下。

3 到第三个教室后,老师给了宽宽6根棒子(和筷子差不多长,比筷子细些),让他随意拼图案。宽宽说他自己拼了很多,有花,有恐龙头等等,拼好后,再告诉老师他拼的是什么。老师把他拼的图案画下来,还写上了字。我猜想,这个应该考察的是孩子的思维扩展能力,也许同时考察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还是在第三个教室,老师给宽宽念了段话,请宽宽复述。我猜想这个考的是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记住老师课堂上说过的话,并自己重新表达出来。

面试就这样结束了,整个流程,真的和宽妈当年的面试非常的类似。这样的面试,显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孩子的机灵程度,学习能力,潜在的实力,我想面试老师们都心中有数了。如果能进入这样的学校,宽妈一定不会担心宽宽了。因为学习不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而是真正学到学习的方法,所以,虽然宽宽动作慢一点,但他喜欢学习,愿意学习,学而用之。学到方法,才是真正一生受益的学习。

目前正在等待通知中。从抱着咨询的心态去报名,到现在非常期待那份录取通知,宽妈的心也惴惴着呢。

[ 本帖最后由 kuankuanmama 于 2007-4-23 10:38 编辑 ].

TOP

如果宽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宽妈会在这里做后续报道;如果两个星期后宽妈突然消失在旺旺网上,不再参与讨论,大概就是宽宽这次落选了,宽妈羞愤的一头撞墙去了 (开个玩笑).

TOP

谢谢各位妈妈关注!我还希望宽宽能把面试内容说的更详细一些呢,感觉他的表达能力还是差些,否则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惴惴不安了。.

TOP

宽妈羞愤而死,就此消失。.

TOP

宽妈大哭后,摸干眼泪厚着脸皮又回来了。表扬一下自己,依然是个乐观的妈妈。谢谢楼上两位妈妈的支持和鼓励。

现在确实情绪低落,虽然宽宽户口对口的也是一所有口碑的小学,但是相比较而言,平和的小班教育其实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宽爸宽妈都是这种小班教育的受益者(不是贵族学校),所以理念上是非常认可和赞同的。

真的很想知道面试出了什么问题?宽爸宽妈都是高学历,条件也算不错,应该不会是爸妈的原因影响到宽宽吧? 即使不录取,也很想知道原因。

还是高兴一点,看看我们帅帅的宽宽吧:
\"\"

[ 本帖最后由 kuankuanmama 于 2007-4-26 13:03 编辑 ].

TOP

之三

谢谢各位妈妈!真高兴看到你们的回复。作为回馈,宽妈还是把择校系列继续写下去吧。

择校 之三

自从面试以来,宽妈一直密切关注学校方面动向,每天在论坛上晃悠,混个脸熟。昨天得悉录取名单基本上出炉后,立刻拨了个电话去招生办,接电话的老师很客气和温柔的让我第二天下午再打电话。今天早上,看到有小朋友家长已经接到录取电话通知了,神经高度紧张,电话铃一响就飞奔去接,走到哪里都带着手机,时刻关注手机上的接受信号是否良好,连进洗手间都握着手机。终于等不到下午,在第二个小朋友家长发贴说接到录取通知后,心急的宽妈再一次拨通了学校招生办的电话。

这个电话中止了宽妈惴惴的心情,同时把宽妈打入十八层地狱--接电话的老师在查询后依然很客气和温柔的说:很抱歉,您的孩子没有被录取。宽妈整个就傻了。面试后,宽宽感觉很好啊。有的时候见到陌生老师,宽宽会非常拘谨,可是这次,宽宽面试结束,是兴高采烈的,看样子是这里的老师让他感觉很亲切的,让他没有什么压力,不像是面对老师,而只是面对熟悉的人。面对熟悉的人?OH MY GOD! 宽宽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大概把他太过顽皮,动个不停的一面也完整的展现给面试老师了。宽妈也曾为宽宽的“多动症”头疼过,摸摸这个,动动那个,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不过宽宽外婆说,小朋友小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宽妈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整个就不知道该把脚往哪里放,动来动去,居然伸到走廊里把老师绊了个跟头,后来还不是当了大队长,考上了最好的学校? 有了这个例子后,对于小男生宽宽,宽妈确实是比较“放纵”的,本着小朋友上了小学就会好转的心态,很多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对于宽宽的多动,幼儿园里的两个老师也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一个老师自己也有一个同样年龄的男孩子,对宽宽就比较理解;而另一个刚结婚的老师,对宽宽就感到很头疼。不过所有这些,也都只是宽妈的猜想,宽宽到底为什么没有被录取,还有没有机会放在waiting list中,都是宽妈在伤心后,必须立刻做的事情。

一个电话打给宽爸,宽爸放下工作,就把宽宽从幼儿园里接了出来,一家三口一起去学校,咨询落榜原因和争取机会 -- 我们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有诚意争取。学校的老师还是不错的,招生工作那么繁忙,还是抽空接待了我们,大概也理解我们作为家长的心情吧。在我们和老师谈话的有限时间里,宽宽一会看看书,一会问问题,一会儿跑到办公室外面去,依然动个不停。沟通下来,老师认为多动的宽宽专注力不够。对于这个落榜的原因,宽妈是连反驳的力气也没有了 -- 看来表现优秀的小朋友真的太多了,老师都挑选不过来了。

回来看到树苗的回复真的很感谢:“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学校只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在选择孩子,相信孩子吧!”是的,我永远相信我的孩子,在宽宽的定力方面,作为家长的我会作些努力,不过我从不后悔,给宽宽一个宽松的,自由发展的,充分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在他童年最需要这些的时候。

[ 本帖最后由 kuankuanmama 于 2007-4-26 16:19 编辑 ].

TOP

回复 #23anya 的帖子

我们报的是住宿班。.

TOP

晚上的时间大多是给家人和孩子的,没有上网,早上回来看到又是这么多回复,真的很高兴。谢谢大家!

宽妈的这个择校记录,目前到此告一段落,不过宽宽的成长日记流水帐,宽妈还是会一直写的(从宽宽孕育到现在,宽妈已经写了7年了),其中如果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部分,也会陆续贴上的,不过不一定会在这个圈子了。当然,如果宽宽能有幸等到空缺,宽妈也会很高兴回来的。到底真的很喜欢这里。

另:还没有告诉宽宽他落选的消息,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因为他自己也很期待。想着,希望虽然很小,但还是有一丁点的,大喜大悲的感觉,家长来承担,就足够了,不用传递给孩子;即使完全没有希望,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男孩子,希望他的兴趣点增加或转移后,他会有新的期待。.

TOP

回复 #30sunnyjj 的帖子

是啊,考孩子,也一样在考家长。

一年前,宽妈还是空中飞人(系统总是自动的打出空中非人,是宽妈真实的心态),把飞机当的士坐。现在为了孩子辞职回家做全职,没想到还是错过了很多。宽妈也自责呢。.

TOP

回复 #47 emilyxu 的帖子

家长送孩子去读平和,心态也都是不同的。部分家长送孩子去平和,是因为工作很忙,自己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也没有老人帮忙接送;部分家长送孩子去平和,是因为学区内没有好的小学,那么他们当然希望平和也和其他好的公办学校一样,以孩子的学习为主,注重升学率;而部分家长送孩子去平和,是欣赏和喜欢平和自由思考,多元学习的与众不同的教学理念。 校长不可能满足所有家长的希冀。既然送孩子进了学校,无论是平和还是其他小学,就相信那里的校长和老师吧,有问题多和学校和老师沟通吧,相信是有好的解决和处理方法的。

[ 本帖最后由 kuankuanmama 于 2007-5-25 12:32 编辑 ].

TOP

回复 #49 rae4444 的帖子

“这么小的孩子,能看出多少差别?但既然学校报名的多于可录取的,总要找个标准,不能说平和的标准最科学,但比起有些学校比认字,比算术,还是要科学很多的。(可能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家长认可平和的地方之一。)不能说录取的就比没录取的强到哪里,只能说录取的当天表现以及运气要好过没有录取的。其次,就看家长的决心了。”

我还记得这位家长(或老师)说的话,所以我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和希望。考学校,不仅是考孩子,当孩子错失机会时,其实考的就是家长的坚持,以及如何平和平等的和学校方面的沟通了(我不是指找关系这样的沟通)。现在告知书还在各位家长的手中,是否每一个被平和录取的孩子家长都会将告知书交进平和也很难说。当喜欢一个学校的时候,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放弃努力和希望。这个是我在旺网上学到的,和你一起分享。

[ 本帖最后由 kuankuanmama 于 2007-5-25 13:08 编辑 ].

TOP

美好的时光(转帖)

希望在平和读书的孩子,都能在学校里有这样的美好时光。-- 宽妈转帖附言

“美好的时光
注:母校要求的一篇命题作文,不过写到后来发现未必是母校尤其母校领导愿意看到的。不过无论如何,这也代表了我对母校的一份真感情。

  1992年至1999年那7年,我就读于附中。那7年,迄今回忆起来,依旧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对我而言如此,对附中亦是如此。

  这里说的附中,全称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内师生习惯的叫法则是华师大一附中,不过按照全国通用的缩写法,则该是华师一附。

  附中是上海的市重点,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附中的姊妹学校二附中则是这所城市内少数全国级的重点学校。在二附中的盛名下,除了本区的学生,知道附中的人并不算多--毕竟,在当时近三十所市重点中附中排名不过十三十四位,绝非他人的关注重点--说道华师大一附中,不被人误以为是近邻华师大的二附中就算不错了。

  1996年中考,有一次改换学校的机会。当时的考分,其实填报任何一所市重点都能被录取,不过事前填报志愿时不做他想,只填了附中,被录取后也没有丝毫的懊悔。在我看来,那时的附中,是最适合我的学校。

  我读附中的那几年,所在的虹口区流传这几句俏皮话,分别用一个字来形容区内的几所市重点和区重点,有的被称之为"学在XX",有的则是"苦在XX",而附中轮到的则是"玩在附中"。

  个人认为,这句"玩在附中"实在是贴切的很,学校老师允许学生玩,学生肯玩爱玩,这恰恰是附中的魅力所在,那段"玩在附中"的时光,也恰恰是附中和我们这些附中学子最美好的时光。

  当然,这里必须声明一句,"玩在附中",绝不是说附中的学子只会玩不会读书--如若那样,附中早在我们手中就沦落成不像市重点的平庸学校了。事实上,我们那一届,高考的成绩很是不错,虽然无法和二附中这样的全国级重点相比,不过至少是打败同区的另一所市重点,一洗多年名次被其压着的郁闷。至于近年附中大幅退步,沦落到据说三十所市重点倒数第二,则是我们毕业后逐步逐步发生的事情了。听闻后来的附中学生已经不怎么会"玩"了。不知道是因为不会玩所以也不会学,还是因为不会学所以不敢玩。总之,今日的附中学子,该与我们当年大不同了。

  还是说回"玩在附中"的那个附中。喜欢附中,因为附中不是一所以成绩论英雄的学校。看到这句,相信各位也该知道,在附中时,我不是一个成绩上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是的,在附中的七年,我大多数时间是班级中的"中游砥柱"--请注意是中游,不是中流。每个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大多数时候的排名都在班级的中游,甚至不少次可以精确到班级人数除以2就是我的排名的程度--七年里唯一两次考得比较像样,大概也就是中考和高考了,前者算是区内前100名水平,后者则让我顺利进入复旦。

  虽然成绩不怎样,但并不妨碍我在附中时成为年级的风云人物--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就是"名气界"人物。的确,那时同年级少有不知道有我这号人物存在的学子。


  有这样的知名度,一方面是因为在进入高中时遇上了刘定一老师这位伯乐--托其对我的慧眼识英才,再加上在课上对我的大肆表扬,才让我在全年级都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当然另一方面也在于当时年级里从老师到学生,并没有人以成绩衡量学生,换在其它只求读书的学生,像我这样的学生,唯一的任务恐怕只是老老实实的读书努力提高成绩。

  于今回忆起来,那几年却是美好的时光,虽然读书不怎样,却"玩"了不少:做班级干部、出版班级报纸、排演广播剧、参加作文大赛拿奖、帮老师设计电脑辅助教学软件、投稿报刊杂志赚点零花钱,总之,三年高中丰富多彩。

  在附中时,"玩"不仅在课余,学业上老师们也提供不少"玩"的机会。记得那时,有好几门课程老师都有推出免考条件或者设置非考试型的论文分。

  要说免考,最著名的莫过于历史科了。其实早在初中,当时的历史老师王远就有此政策。期末只要撰写一篇小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并且有足够的史料佐证,并可以免去期末参加考试,而成绩则视论文质量给予90-100分不等。而高中时陈奕望任教时,也推出同样的政策,不过比起初中时必须达到论文必须达到90分才有免考资格,高中时只要提交论文就可免考,但是能够获得的成绩却千差万别,记得那时我的论文拿到95分,但同桌的同是免考却不过70来分。这样的免考制度无疑更具"可玩性",不但要会学论文,还要能掂量出自己论文的好坏,才能成功在期末获得好成绩。

  当然,除了上述大规模的免考安排,也曾遇上过个别化人性化的免考安排。记得有段时间帮助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卓国诚制作一些教学课件,那时班中的同学还在学习什么是DOS,如果用Foxbase编写简单的程序。那时,Flash还不流行,Powerpoint也乏人问津,制作用的是如今已经极其少见的软件Action,因为制作教学课件的难度不小,工作量更大,所以卓国诚老师便允诺将制作课件视作另类考试,从而免去我参加期末笔试,并且按照年级最高分再加1分来给我成绩。想想吧,期末考试,当其他同学考完一门,抓紧时间准备下一门计算机考试的时候,我却可以收拾书包提前回家,这是多"好玩"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不在"附中",怕是不容易遇到的。

  正如前文所说的,附中的学子,绝非不会念书不会考试,虽然在高考前夕,那些紧张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始终觉得我们"玩性太重"。确然,即使到高考倒计时100天乃至30天时,我们一群学生始终是不紧不慢的样子,中午下课了就晃晃悠悠去校外吃顿饭,然后回到教室聊聊天打发时间,断然没有抓紧中午苦读多做些习题的想法。

  其实,高考前的那段复习时光很是辛苦,若是连中午都没有一点放松,那怕是到不了高考就已经被压力压垮了。即使是那时的附中,也终究有几个不怎么"附中"的学生,许是从普通中学初中部考上来的缘故,他们似乎与"玩在附中"的校风不来电,读书确是刻苦,只可惜最后高考,没比我们这些"玩"到高考的学生好到哪里去。

  回首高考前的那段岁月,也许我算是同学中的"大玩家"了。必须承认,那时的我,从未将高考与读书、掌握知识联系在一起,而只是视作一场游戏,一场比拼谁考分高的游戏--既然是游戏,既有投机取巧获胜的玩法。

  早在进入高三伊始,当时的政治老师蔡立维就再三强调,高考不是比拼考分的绝对值,而是较量考生与考生之间的相对差距。无疑,在之后的一段时光中,我是拉开相对差距策略的忠实执行者。

  多年在"中游"水平呆着,成绩要大踏步前进不是容易的事情。在距离高考有限的时光中,要做到全方位提高成绩无疑不太可能,于是我这样的学生只能选择了冒险的玩法--高考3+1中,语文、英文和政治这三门继续保持中游水平,只求不拖后腿,将全力放在数学上,争取靠数学拉分。事实上,我的玩法被证明是正确的。当时4门150分的考试,我总分485分,其中数学143分,如果把得分都扣除100分,那么语文、政治加上英语三门一共才拿到42分,而单单数学一门就拿到43分。当时也正是因为数学上的巨大优势,让我有了进入复旦的基本实力。

  当然,考进复旦,不仅在学科选择上选择了冒险的玩法,填报志愿亦是如此。当时一心想考复旦,但是学校的老师却多劝我谨慎。按照当时复旦的招生人数,必须在文科班排名前6前7才有希望,而我当时的最好成绩,也不过在文科班排名15左右。老师的好意,不过心领,还是继续填报复旦--在旁人看来这是一场赌博,而我自己却明白,风险其实有限。

  填报志愿前,早就把过去三年全市的考分分档统计看了一遍,发现每年分数达到复旦录取分数的学生数量是复旦实际录取数量的三倍,这也就意味着有2/3的人在有考取复旦实力的同时不敢填报复旦。也正因为这个1:3的原因,按照当时附中的水平,其实无需进入前6前7,而是前18-21名水平就有很大的可能被录取了。

  最后的高考结果正是如此。我的成绩在学校的文科班中也就是15名前后的样子,但我也顺利进入了复旦。填报志愿的冒险玩法同样大获成功。

  毕业后一年不到,还曾被学校的老师叫回去给某个班级的学生交流高考经验,讲的也正是之前主攻数学和计算录取名额的技巧。作为教师,不将我的取巧方法视作异端邪说,而是愿意普及传授给学生,有这样开明,同样会"玩"的教师存在,附中的大氛围可想而知。

  在附中的七年,是最美好的时光,无数次梦回附中。只可惜,我明白哪怕天下真有缩小药可以让我回到读书时代,也永远无法回到那段美好的时光了--今时今日的附中,似乎早就不是当年"玩在附中"的附中了。在玩不起来的附中,我等这样爱玩的学生,恐怕就只是另类了。最好的世界,终究还是回不去的世界。”.

TOP

引用:
原帖由 mani 于 2008-2-5 12:47 发表 \"\"
估计就是的,宽宽身材很高大的
是的。但是你是?.

TOP

引用:
原帖由 stephanie.ma 于 2008-2-5 13:58 发表 \"\"
宽妈,可否分享一下最后是怎么进平和的?我女儿今年也要去考试了。
我觉得对孩子来说,不需要特别准备什么,真实最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嘟嘟老妈 于 2008-5-12 13:52 发表 \"\"
宽妈,我今天知道儿子没考上,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但是看了你的文字,心情好很多,加油!!!
谢谢! 一起加油!.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