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上外双语究竟想怎样

上外双语究竟想怎样

一。付出八千元一学期的学费却为何只享受公办的教育制度
    想当初外面传说双语作业多,管的严。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她,想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能让孩子养成自觉,刻苦的性格。
    开始进去的时候,就稍稍有点失望,远没有外面传说的这么厉害,现在越发放松了。早上,7:45到校,没朗朗的读书声;中午不允许学生做作业,也就意味着更不允许老师给孩子们分析题目了,只允许看电视,大肆宣扬减负教育,还专门派督导检查,抓到的话,老师都会被教育,甚至……;下午4:35早早的又放掉了,周五的话,2:40就放学了。规定了作业得布置量,要求老师严格执行,作业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下,8点前绝对能搞定。我想公办教育,也不过如此。好的公办,可能比双语要抓的严点吧。
   http://xc.2000y.net/666369/index ... News&NewsID=802 (最多评论字数:0)   
二。学校的长处在哪里呢
   本区的兰生、诚志都卯足了劲,努力在抓教育,塑造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语、数、英都进行了书本外的拓展教育,有的学校在下午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增开提高班,甚至,有的学校由学校出钱,聘请外校有名的老师来给提高班的孩子们上课,像兰生就聘请了市北中学的奥数老师来上课,以提高孩子们的竞争能力。像外区的华初等学校,由学校出钱,统一购了很多书发给学生们学习,进行各课的提高培训,而且老师陪着孩子们一个个过关,甚至到6点多才可以回家。再去看看华育、立达……无不是这样的。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学校,本来如此轻松的教育,现在还天天喊减负。不知,初三的孩子们将拿什么去跟外校的孩子们一比高下?在这样一个减负氛围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责任心呢?为何学校不营造一个你追我赶的积极向上的氛围呢?对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朦朦胧胧、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初期的孩子来说,在还没有培养好责任感的时候,自觉性相对差的孩子来说,正需要学校和家长一起帮助他克服的时候,减负口号是否喊的过于大了点呢?
    以双语的特色来说,英语应该是他的特长。但在大大小小的各类比赛中,不见得比外校的成绩好。在数理化方面的比赛,更是得不到应有支持和重视。随着市重点自主招生考等的变化,难道我们的孩子要……
三。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现在孩子回家就口口声声跟我说市里、学校里,都在说减负,让我少管他读书,我该怎么办呢?如何帮助他改变这个想法呢?在他看来,至少教学方面,学校和老师的观点才是对的。
四。同事说孩子在国外接收的教育
   有个加拿大的同事,他说他的孩子们在加拿大接收的是圆桌教育,上课的氛围显然是很轻松的,孩子们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由老师去引到他们去学习、研究。比如语文教育,在我们成人看来,出的题目很大。孩子们为了写好这样一个题目,会上图书馆去翻阅资料,如果有需要,会自己动手做实验,仔细观察。这样一种启发式的教育,培养了孩子自觉读书的情况下,更培养了孩子们的探究科学的好奇心与好胜心。5年前我见过同事的孩子,那时他还是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子,俨然一个小大人,礼貌有加。在我们的要求下,她的女儿给我们几个同事的孩子上了两次课。教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学英语时,针对不同孩子的说辞,她用不同的口气和要求,要孩子们跟着她学习,竟然把孩子们收服的服服帖帖。我想这跟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国外孩子少,接受的教育资源也就不一样了。

[ 本帖最后由 peter111 于 2009-2-27 14:35 编辑 ].

TOP

我一向认为双语有很多优秀学生的,包括我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也算是还可以的。
    我家孩子尽管成绩还可以,但从小就是有空子必钻的。目前如此愉快轻松的学习,他是爱死老师,也爱学校。
    我接受不了的是学校喊着减负口号,连英语的基本要求背背默默都省略掉了。在我看来,英语没有一定词语、词组、句型的积累,是学不好的,所以认为必须要有一定的背、默去配合。这学期非常明显的:要求孩子去背背英语,他马上回答你,老师不要求背的。据了解其他班的两个同学下来,不是所有的英语老师马上响应这个口号的。不自觉的孩子是有惰性的,学校营造这样一个氛围,感觉助长了这样一个惰性的滋长。这样一种环境下,家长抓会很被动,必将造成成倍的付出,付出后面效果会怎样呢?当然,自觉的孩子另当别论。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高中时代接受的应该是所谓的愉快教育吧,每天的作业量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我仍然很清晰的记得上高中的第一堂课,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目前是市重点学校的市级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一个毕业没几年的男老师,就告诫我们:智商是差不多的,为啥人家能上重点,你们不能呢?就是因为你们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不如他们多。在高中三年中,他从没搞过题海战,每天会在黑板上抄几个题目给我们做而已,但几乎没有一个是很简单的题目.正是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带给我们的是这科高考平均分比绝大多数市重点还高。学校当初还为我们聘请了峻青、赵丽宏作家作为我们文学社的校外指导老师。学校接收的信息肯定比家长多,掌握的资源也比家长多。老师毕竟是专家,家长的要求是否对口,是否合上招生的节拍,而且老师抓和家长自己抓的质量,在我看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至少,目前我对自己没那么大的信心。
    有些优质资源,在我看来学校能找到,家长就算竭尽全力也不一定能找到。如果了解些兰生,了解些华初,了解些……,将发觉华初好像去年引进了XXX,XXX两个很有名望的男老师……,针对新的招生模式,许多好的学校都在以变应变,我们学校似乎完全放手给家长们了。
    在这种不断被灌输的减负理念下,一年、两年、三年,慢慢的,是否会觉得原有的优势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融化掉呢?且无奈的慢慢等待,并力图拉住孩子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 本帖最后由 peter111 于 2009-2-28 14:37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