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讨论] 有人看了这两天纪实频道的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

有人看了这两天纪实频道的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

15日到20日上海纪实频道,每晚8点开始。怎么没人讨论?
不小心看到了,上网搜了一下。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教育这个话题再次被激活。15日晚起,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在上海纪实频道开播。
该片分为《起跑线上》、《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六集,采访了130多位中外教育界人士,介绍了美国、日本、德国的教育实践,一经播出即成为此间民众讨论的热点。

不断前移的起跑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在中国广为流传,最令家长感到焦虑的话。为了在起跑线上领先,孩子苦不堪言。在15日晚播出的《起跑线上》中,教育专家这样形容: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令人沮丧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竞争从幼儿园伊始,所有教育历程都成为高考的“预备班”。
为了让孩子就读最好的公立小学,家长们“各显身手”,强迫孩子考各种证书,托关系寻求帮助。有一所小学曾发现,竟有4个学生拥有同一户口,这个门牌号码竟然是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共厕所。而学校则以越来越难的题目选拔,不惜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一些家长表示,从入学起就养成的“逐鹿中原”心态,扭曲了孩子的性格,无法容忍其他孩子和他一样考第一。更令人伤感的是,以扎实著称的中国基础教育,至今仍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TOP

明天要说《公平之惑》,是不是要讨论优质教育资源问题了?

教育公平之惑

3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但是,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让中国教育面临着公平的难题。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下。在《公平之惑》中,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将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希望工程帮助千万失学孩子重返校园,但是,它还不能解决中国农村教育的全部问题。留守儿童、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这两个群体的命运构成了中国教育公平的新的短板和困境。目前,农民工的子女可以在城市享受基础教育,但高中仍被要求返回原籍就读。

不仅如此,一些观众担心,随着实行自主招生的一流大学越来越多,那些就读普通高中的孩子没有机会参与,进入好大学的概率将会更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会变得越来越难。

专家指出,只有真正了解中国需要怎样的人才,才能回归教育的本位。但是,中国究竟适用怎样的教育,教育界人士都在摸索之中。纪录片中也介绍了中国一些地方的教育案例,如“老师靠边站;学生来上课”的杜郎口模式,创下高考神话的“状元县”会宁;提供木工教育的“匠士”学校等,希望能够启迪中国的教育改革。.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佐小佑 于 2011-8-17 08:31 发表 \"\"
正好昨晚换台时,看到一一学习革命,芬兰的教育很吸引我,孩子们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太美好了。
开头老师说的那席话,说到教室里一看,我们的孩子五官都正常,但就是眼睛不会动,太太悲哀呀……
嗯,还说到了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卷,引用了某个文科状元写的文章,然后对文中提到的‘格调’一词展开一系列问题。
然后说那个女文科状元听到自己的文章成了考题欣喜万分,也拿来做了一遍,结果满分15分的题,作者只得了1分。然后作者很困惑的说,我写的时候并没有认为‘格调’有什么深遂的含意。
女状元还说,阅读理解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是看到那些多个快速嚅动念念有词的嘴唇震惊呀。。。。。.

TOP

引用:
原帖由 cshi2 于 2011-8-17 09:57 发表 \"\"
易中天:“中国的孩子之所以厌学,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面目可憎,让人望而生厌。
坚决反对望子成龙,旗帜鲜明地反对培优,反对奥数,反对励志,反对成功学”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 ...
强人,把第一集的重点都列出来了。
记得还有个考证数据,百分之几的孩子考过什么证,百分之几的孩子考过什么证。

昨天的总结有哇?
我看了之后的感觉就是,大家都知道教育要改革,但是往哪改,怎么改,改成什么样,谁都在摸索。
我们的孩子将成为这场改革的实验品,也许成功也许失败。
所以,自家的娃自家负责,不能盲目的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呀,因为这些教育家自己都不知道往哪转。.

TOP

和你的摘记相比,我真汗颜,看了象没看一样。
潜水去了,真高兴我这块砖引来了你的玉,期待更多的玉来这里。.

TOP

引用:
原帖由 cshi2 于 2011-8-17 10:57 发表 \"\"
我是一边回看,一边按暂停键,一句句记的。
哦,回看呀。那说说那个二百万分钟的纪录片吧。正好里面的中国学生代表是上海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shi2 于 2011-8-17 10:59 发表 \"\"
不是说了吗,学生晚上“备课”要备到9点。
不过杜朗口模式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想要清晰表达出来至少要先自行消化掉,这样很容易检视他们知识点掌握的程度。
就是不知道没有足够的输入就急于输出,会不会造成孩子急功近利,半桶水乱晃荡的情况。.

TOP

引用:
原帖由 hmchm 于 2011-8-17 11:12 发表 \"\"
教育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不会大的改变或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改变,这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人性的方面,你自己想想,教育部门自己改革,会改变自己的权力或势力范围,教育均衡就意味学校师资、教学水平相差 ...
教育改革应该是大势所趋,今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应该就是抢夺未来的主动权。少年强则国强,如果国都弱了,何谈权与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TOP

引用:
原帖由 cshi2 于 2011-8-18 09:52 发表 \"\"
中国以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全世界20%人口的教育,无数偏远地区的孩子在贫瘠的土地上期盼着自己的未来。
《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总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由于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一些希望小学生源大减,凝聚了大 ...
记得前阵子看南方周末,用了大幅版面在谈论教育资源的公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一流大学里农村孩子的比例最高峰时期为百分之三十几,可现在却变成了百分之十几,农村孩子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文中还提到,一些全国知名的超级中学,象抽水机一样把周边的优质资源全都吸入囊中,好学生,好教师,好硬件,起点越来越高,差距越来越大,让普通中学望尘莫及。

不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城市中低层家庭也越来越难得到公平的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对一流大学学生的家庭背景做了个调查,父母是公务员+教师或中高级白领的组合成为主流。.

TOP

高考变局谁看了?讲了些什么?昨晚有事没有看到。

不过,对公平之惑这集,有点失望,点而不透,不够深刻。
这个不解决好,变啥都是假的。.

TOP

回复 71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刚开始看第一、二集时,看得我心情澎湃,感觉真是讲到家长和孩子的心里去了。
可是后来慢慢觉得空话套话满篇,真是后悔在这里宣传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同感。还是我娇情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