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实验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孩子的潜力的?这些考试能得到什么结果?

你是做科研的,那就好办了。
我也回问几个问题,行业内的技术问题,不涉及其他。
1、你说到模型,说明你从事社科类或者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但我确定以及肯定你不是学心理学的。潜力这个词语不属于心理学范畴。
2、你所知道的建立模型的方法是什么?如果是靠拍脑袋构想的,就不用说了。如何是靠实验数据或者评价数据的话,请说出一般的程序和使用的数理加工软件的名称。
3、多元智能的东西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但由于不具备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就被淡忘了。后来加德纳这个教育官员拣起来,一夜之间就成了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其好的地方是和学校的学科设置对应,不好的地方是不能定量和测量。一种说法而已。
4、我没有说我们的是智商测试。我们的判断标准我在数据处理项上进行了说明,关于结构是不会谈的,这个问题需要过后私下交流。欢迎你有机会到实验学校,我给你看看被次测试的结构效度的相关数据,也看一下原来到幼儿园收集项目的项目分析数据。
5、实验学校或者别的学校不会在教学的时候着眼于20-30年后学生的需要。我对自己20年后怎样都不清楚,也许你作为个体可以做到,但学校是做不到的。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的学校,所以没有现实意义。不过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有兴趣的人会很欣赏的。
6、小聪明大聪明我都喜欢,学校也需要,但学校招生人数有限,所以就显得很了一点,把一些聪明的孩子也给放弃了。
7、测验能看出什么?如果你把孩子带到实验学校,我接触半天我就可以做出基本的判断,不会和幼儿园的老师有大的差异,包括行为和学习能力。没有这个本领就是对我个人专业的玷污。.

TOP

人的心理是很复杂,首先彼此协同工作不能剥离,这样就很难单提出核心采集点;其次,即使你找到了相对单纯的维度,但各个维度间又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变数和参与变量特别多;第三,影响这些“能力”发挥的还有情境和情感因素,这些是不确定的。
说到这里,我们会感觉到不可以触及。所以,人工智能或者认知心理学的很多人不抱大的希望,估计在人类灭亡之前对大脑相关的研究不会有实质性突破。
但不是就此我们就无作为了,我们可以把某些直接制约孩子学习活动的东西纯化(理想化),然后再选择这些东西。这样,我们的判断冒险的可能性就小,成功的几率大。我们只能做到这点。但并不是说,选择进来的孩子100%地适合学习,有的孩子仍然不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行为还受家庭事件的制约,这是孩子不能控制的,混乱的家庭一般在孩子入学左右发生几率也很大,以后的一些重大事件也会发生。这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特别大。另外有的发育障碍的孩子,认知水平特别高,比如常见的某些种类的多动症,但入学后不能适应学校学习。
如果你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话,建议你必需准备两个方面的个人资源。足够的神经生理学知识和实验样本;足够的仪器设备。
如果你喜欢建立什么模型的话,你可以多看一些关于结构模型验证的数理内容和软件的使用,当然,你自己也可以编制,但前提是你的构想是站得住脚的。模型本省不值钱,也没有什么价值。想让它有用,采集真实数据的手段是很重要的。为此,心理测量学和行为诊断的相关技术你要具备,有了这个以后,一切才有意义。
隔行如隔山,所以我不会找别人探讨核弹的小型化技术,也不怀疑他们的工作。.

TOP

你的这个朋友的话有对的地方也有错的地方,对的是人脑的结构在父母双方基因组合的瞬间就定下来了,错的是人脑的脑量不是一出生就固定了,出生的孩子的脑量占80%,以后就是脑量的增加。这里面包括神经元的更替和连接丰富。
你的年龄应该和我差不多,清华北大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可以轻松地考取其他学校,那你的智力水平也是属于很高的。25岁博士毕业就更厉害了,当时的教育体质和现在不一样。我记得当时有个报道说有个人28岁博士毕业,传说是国内最年轻的。估计媒体当时搞错了,应该是国内××领域中最年轻的博士。
关于你的顿悟,或者通俗地说开窍的过程和内容是什么这别人是不知道的。你可以回忆一下当时的相关线索。突然间智力提升了的事情我还没有听说过,但不否认没有。但肯定不是生理相关的变化。
国内脑科学研究的单位比较多,华师大也有部分设备。如果感兴趣的话请求助他们。
但你不能强调以前的教育是没有什么用的,要考偶然的开窍。如果高成就表现为这个人的思考和能力不同于别人的话,可以认为只要条件允许这个人就可以表达出来,条件不允许这个人会别掩盖。这不是有专业学习得到的,是这个人特殊的脑功能为因,其他的一切都为果。如果是一般的人,我们可以把这个因果倒过来,这样更保险。
如果有一天,人的基因图谱可以揭示这个东西,那就可以在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做出预测,然后国家给予一定的条件。
不要总是想你的顿悟相关了,成功的可能性小。一些智力超常的人的思维加工模式不是我们常规的推理链条形状,有时自己解个一个难题,但自己还不知道具体的过程,需要自己再回头论证自己。.

TOP

回复 14#ola 的帖子

你后面的看法是成立的,但单指靠脑袋和技术为生的人。很多逻辑推理能力强的人都是比较内敛的。.

TOP

生下来就会的,不用后天教化的是本能,比如吃喝、繁殖、避险等。这不需要教,甚至所有的生物都会的东西。实验学校不是选择这个东西。
我可能比较笨,换一种角度考虑,可能就显得聪明一些。你说的是先天的素质吧,比如,同样教学,那些掌握快的,记得多的,牢固的,可以迁移的孩子....对了,我们就需要这些小家伙。
孩子学什么我们控制不了,如果幼儿园教了,我这部分不会考。否则就成了经验题了,这不公平。
我题目中除例题外,没有一个是哪个部门教的。是到这个年龄部分孩子就可以会的--不是全部会的。没有文字,没有具体物件,都是些图形和色彩。(为避免辨色能力不足的同学吃亏,为选择和适当的颜色,色盲也可以区分出灰度)。.

TOP

引用:
原帖由 youyouou 于 2008-5-10 21:21 发表 \"\"
我觉得教是一回事情,另外是不是举一反三.就象楼上所说的3+5,如果他明白了3+5的含意,就会明白其他的加法是什么意思.就象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不知道我这个想法对吗?

儿子,在数学推理和逻辑方面比较强,为什么语文 ...
这可能不是什么语文理解上的问题,如果是老师不叫他,而是他自己上课抢着发言,发言则是出语惊人(有些是符合常识甚至相当正确,有些则不符合常规),则是一种个性问题。其实他自己知道老师需要的答案是什么,但就是不说。比如老师问:什么是不能吃的?他马上回答--大便。如果仔细分析,老师是有前提线索的,老师的线索是各种蘑菇中的彩色蘑菇。
这样的孩子需要老师给予严厉的限制,宽松的教学环境不适合于他们。他会很聪明,但如果这方面不抑制,则就失去了优势,老师和同学都烦。
不知道是否是这样的,我只是随便说一个情形。.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06 发表 \"\"
生而知之,指得是靠自己的悟性去明白,而不是别人教的;学而之知是努力学习后而知道;困而知之就是说非常勤奋、疲惫而知道。这是指人的悟性的高低。我总认为,一个人,一个孩子只有自己去领悟,他才会走得远。知之不 ...
没有关系,我愿意回答,你是我们的准家长,为家长服务是当老师的职责。但涉及教育和社会问题我不懂,尽量回避,请见谅。孩子和心理问题我比较擅长。
你的看法其实是对抗常规教育,这很冒险,你论证的是只是字面上成立,现实中不成立。教育中的传统方式是千百年来人们的实践总结,是最高效的,也最接近人的学习事实。如果你的观点可以成立的话,也是适合于及其特殊的孩子,这类孩子的认知结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即使是这样,你的做法也会延迟孩子的成长时间,弄不好会埋没孩子。
很多人都反对教育,好像是一种时髦。其实这样的父母是回避教育孩子的责任,他们在生活中感觉到孩子比较烦。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
反对教育的正确方式是知道甲乙两校的实质性差异,你选择其中一个否定另外一个。如果所有供你选择的学校你都反对,那不是学校的问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24 发表 \"\"
不知你们的孩子进入最后一关了吗?我觉得你的孩子就很不错呀!!我不懂教育,但我认为,孩子的潜力不是看他现在知道了什么;而是看他如何知道的。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我认为你的孩子就很有潜力,是个长跑的苗子。 ...
没有人懂得教育,你可以查一下身边或者历史上的可以称作教育家的人,他们的孩子显有成材的--中人以上。谈教育误人。
未来是不能把握的,只争朝夕,关注现在。孩子越小对其预测水平越差,一般可以在初中预测就比较保险,少数特殊的孩子小学3年级就可以对其发展的轮廓做出预测。但幼儿园阶段是不可以的。
前面为已经说过了,基因辨别技术还达不大这个水平。.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51 发表 \"\"
是的,很多老师喜欢规矩的孩子。这就是我对很多学校的教育,甚至很多老师的水平都不是很认可的原因。但老师也没有办法呀,他要面对40个小朋友,都这样的话,他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了。对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家长的个性 ...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班级同学的同质性,比如智力水平一致,那就可以很流畅地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同质性越差,因材施教的可能性越小。
因材施教是孔圣人的一个理想化的教育追求,现实中很难实现,但这句话--“因材施教”是绝对正确的。
你既然感觉自己的操作会对孩子不好,那为什么不改变呢?
欢迎来年报考实验学校,为也想看看是否你的孩子是否遗传了你的特殊性。.

TOP

引用:
原帖由 假居士 于 2008-5-10 22:43 发表 \"\"

其实当老师的真的不太会特别喜欢那些很规矩的孩子。孩子天真、活泼、可爱的个性是谁都会喜欢的,哪怕调皮一些。但老师很怕那些没规矩的孩子!就像上届学生里就有几个让我头痛不已的孩子。其中一个,上课想小便了, ...
如果这个孩子还在,你应该建议孩子的父母到心理卫生中心去看一下,可能是发育障碍中的一种。具体名字我略去,因为我不是医生。其他孩子的行为倒是一种品行问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语儿妈 于 2008-5-11 00:15 发表 \"\"
针对五六岁孩子的智测之类,可靠性值得怀疑。北京八中少儿班专招超常儿童,是从十岁左右的孩子中选,原因就是发现太小的孩子,智力发育是很难量化,也很难稳定的。

听实验学校的一些家长说,相对而言,该校小学升 ...
北京8中的做法要比实验学校明智,孩子越小预测性越差。.

TOP

引用:
原帖由 芋艿小丸子 于 2008-5-10 23:46 发表 \"\"

看了您的发言,觉得您想法中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比如人的复杂性的问题,比如学前教育该到怎样程度的问题等。
有天和王老师聊了所谓聪明和笨的标准问题,王老师认为聪明是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因此 ...
教育走入歧途一说,很类似今年来流行的“教育生态论”,只是你的比较激进,有回归原始的意思。教育的功用性最佳表达就是父母教孩子、师傅带徒弟。但现实中对6-18岁就难操作了。
大学生阶段不愿意学,就是大家感觉学的东西是没有功用的。这点高中就很好,学了马上就有贡献,虽然高考后就可以放弃。工作后不愿意提升,是因为他提升了也没有用处,工作后的发展不靠这个。领导和员工思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 本帖最后由 wangwenge 于 2008-5-11 09:0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youyouou 于 2008-5-11 10:41 发表 \"\"

不是这样,1)儿子特别不喜欢抢着发言,这个是我一直头痛的问题 2)他的答案,给我的感觉觉得象大人回答,不象小孩.老是太深了.比如:那个气球的气把小兔带上天去了.后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说的时候,他认为自己 ...
不抢着发言没有什么,向大人回答也没有什么。他这个答案是挺难判定的,可能是比较有才吧。.

TOP

回复 50#yuyan7381 的帖子

就我那部分题目来说,如果家长和孩子同场考试,家长的成绩会远远低于孩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假居士 于 2008-5-11 21:06 发表 \"\"

在北京和上海都看过,而且还一直在看。可就是很难看到成效。说实话心理医生的效用在这类孩子身上发挥很小。因为我认识几个中国顶尖的心理医生,自己的孩子都搞不定。
不要看心理医生,看原来的精神科或者神经内科的,上海的儿科医院应该可以解决。先用药物控制着,一般到初中后这样的孩子多会不治而愈。
这个病是不能治疗的,使用的药物是神经兴奋剂,可以有效地改善状态,但不治病。.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