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有标准的,但不能讲。这个标准一开始报名的时候就在执行,一直到最后录取。为什么不讲呢?如果太概括了,大家也感觉没有意思。比如,招收智力中等以上的适龄孩子。太细了,则一方面大家会提供虚假信息,另一方面增加家庭的训练成本。都不知道的状态是最好的。
你的孩子能如入复试,说明肯定不错。我不清楚复试的考查点,可能这方面不是最好。但你也别自责,这种不占优势可能是教育机会的差异造成的。比如,我们两个人一起考某个大学,初试的时候考的是臂力,我们两个都通过。复试的时候考对汽车标志的辨别,我没有通过,你通过了。最后,录取你了。我不知道汽车的标志是因为我是农村的,让我辨别马车、牛车还可以,而你是城市的,而且自己有车。
这个例子不是说我们的考试不公平,实验的复试是以学绩考查为背景的,附加了其他的指标。
影响人入学的因素很多,有时招生老师的一种人性化理解也会筛掉一个孩子。其实,这些老师的思考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和我们的家庭的,而不是其他的。
就像很多妈妈说的,是金字到哪里都发光。
[
本帖最后由 wangwenge 于 2008-5-13 08:3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