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爱心杂谈] 爱心助学板块之爱心杂谈

上海学生缺"感恩心" 抹资助记录漠视父母关怀

  明明是贫困生,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但毕业时却想把贫困生的记录抹掉……“感恩”的意识与行动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比较缺乏,学会感恩已迫切需要成为本市大中小学生必修的一课。记者昨天获悉,市教委将通过相关活动提醒学生在“感恩”上的疏忽,让他们懂得常怀感恩之心。

  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袁采告诉记者,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市慈善基金会发现,不少曾经接受过帮助的贫困生不愿意曝光这一段经历,有的甚至还说“我已经不拿钱了,你们还联系我干吗”,还有的贫困生索性就直接“隐姓埋名”。袁采表示,造

成这一局面就是因为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表示,我国9000万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恩宠下,特别不容易感觉到别人对他的好。有些孩子在和同伴攀比后,还会发现父母给的东西比别人少。感恩教育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感恩是种义务”,反而应该成为积极愉快的感受,是他们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存技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顾教授说:“感恩的含义很深。感,是感受、感动、感悟,要让孩子有自发的情感与激情参与这样的道德行为。恩,是对承担责任的积极回应。感恩,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放弃是为了更多的享受。”.

TOP

明年农村学生学杂费全免 财政支出将年增200亿

  专家推测,这意味着中央财政每年增加200亿左右的支出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昨天透露,中央财政将全面支持农村明年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全球CEO领袖年会上,金人庆明确表示,明年要给农村的孩子免去全部学杂费,对于特别贫困的还要由政府提供免费的书本和住宿费用。

  目前,全国还有8%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集中在西部地区。本月10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针对农村教育经费问题表示,到2007年,要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就是免杂费、免书本费,补  
助寄宿生。“中央财政新增教育经费将主要用于农村。”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04年与2000年相比,农村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总经费增长了1070亿元和574亿元,增幅达74.35%和87.69%,比全国平均教育费用的增幅还高7和10个百分点。到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和初中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已占到 82.75%和76.65%,比2000 年提高16和1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数量高出了7.8个百分点和13.8个百分点。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昨晚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财政部部长在公开场合如此表明态度,而不是含糊地将免除学杂费定于“家庭困难学生”,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了中央政府的一种决心。如果对农村学生完全减免学杂费,将意味着中央财政每年增加200亿元左右的负担。

  但是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实现,并不简单是免除学生学杂费的问题。“这里涉及的重要一项是教师工资,它在整个农村教育经费中占到了70%~80%。”张玉林认为,要真正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有一个有力的制度支持。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情况必须分清楚,“如果教师工资由中央政府支持,这一目标不难实现,否则不然。”


但愿好经不要被念歪了。.

TOP

做过穷人,知道钱的好处,但钱要用就要用得其所,否则很无谓

她很“抠门”,每天的花费控制在10元以内。

  她很“大方”,20年捐出各类善款300多万,近千名寒门学子因她重返校园。

  她说,她忘不了自己没文化所受的苦;她说,给别人钱自己就很开心,哪怕能帮小孩多念一天书,我都愿意……

  每一句话,都是用夹杂着太多本地话的普通话说的,或者说是用偶尔有两句普通话的本地话说的。

  她,就是柳秀芳,福州连江县琯头镇上坪村一农妇,育有6个子女。  

  11月18日,是她的78岁生日。

  【感动细节】

  童养媳打小就有大志向

  柳秀芳,1927年出生于连江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因家贫,家中姐妹5个,相继送人了。柳秀芳是在12岁时,以“童养媳”的身份,到了别人家。

  因交不起几元的学费,到了上学年龄的柳秀芳,曾红肿着眼睛,在小学墙外一圈圈地转。

  有一件事让她至今痛惜不已:村里有一姓刘的小伙伴,家里也很困难,但小刘学习成绩优秀,附近的人都说这户穷人家出了个天才。然而不幸的事却发生了,小刘得了一种怪病,因家庭贫困,无法及时救治,夭折了。

  柳秀芳说,长大后帮助贫困儿童重返校园的理想在那时起就扎下了根。

  当奶妈挣钱攒着帮助孤儿

  柳秀芳的助人义举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她把当奶妈挣来的钱一点一点地攒下来,开始零散资助村里的孤儿。

  每当饱胀的奶水浸透衣衫,每当怀里躺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柳秀芳就想起自己那嗷嗷待哺的儿子还丢在床上哭。“对不住孩子,他们一到这世上,就跟我受苦了。”回想过去,柳秀芳黯然。

  抠门妈妈自己每日开销10元

  老人的大儿子林健告诉记者,早年家穷,母亲为了养育孩子,替人掏粪、挑水,啥活都干。直到他们兄弟姐妹长大后去了国外发展,老人的晚年生活才好起来。儿孙们每个月都会寄钱给老人,本可以过上富足生活的老人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每天的花销不超过10元钱。有钱就拿去奖励学生。

  一次她去外地看个孩子,回来的路上口渴难忍,就想到路边店买瓶矿泉水。第一家店卖两元,她没买。再遇见一家路边店,人家要一块五,她还嫌贵,最后她还是一路忍着,回家喝水。她说,一瓶矿泉水两元钱,够那些穷学生买上几个本子几支笔的。

  柳秀芳说:“做过穷人,知道钱的好处,但钱要用就要用得其所,否则很无谓。”

  只要孩子能读书她就管学费

  柳秀芳爱聊天,很多贫困学子的信息,都是这样得知的。有次,老人不知在跟谁闲谈中,偶然得知有4个贫困的畲族学生,因没钱上学而即将辍学。她就上心了,一路打听找到畲族孩子的学校,毅然承担了这4个学生上学的全部经费以及生活费。

  她对老师说,只要孩子们能读书,她就管学费,直到他们读完大学,不管多少她都掏钱。后来,她还在学校专门设立了一个畲族教学班,全面资助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

  有人对她说:“你怎么不把钱捐给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将来他们有了出息还能报答你。”柳秀芳说:“我不求报答,只要这个孩子说他想念书,哪怕他只能念到小学毕业,我也要帮他。多念一天书,就多懂一些道理,就会多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一颗爱心网来八方真情

  连江有所特教学校,里面是100多名的残疾儿童,因条件限制,只好挤在一所上世纪50年代的工人疗养院里上学。

  柳秀芳老人偶然听说了这个事。2003年3月6日,老人首期一下子就捐献了20万元,作为慈光教学楼建设的启动款。在她的带动下,捐钱、捐物从此展开。并且县政府还专门批了一片山地。

  据统计,老人捐给这所特教学校的就有100多万元。如今,特教学校慈光教学楼集教学、试验、康复于一体,设备非常齐全。210名残疾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他们从心里感激这位素未谋面的老人。

  除了捐资助学,老人对其他公益、慈善事业也是非常热心。1999年特大洪灾,2004年印度洋海啸,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台风“海棠”“泰利”“龙王”等所造成的天灾,柳秀芳都不忘捐款、捐物。了解内情的乡亲粗粗估算了一下,这20年来,老人捐出的钱有300多万元。

  柳秀芳的义举被子女们看在眼里。如今,在海外发展的他们,也常打电话回家,问问最近有没有哪个孩子需要帮助。柳秀芳对此很欣慰,她说:“如果说我的行为需要什么回报的话,就是让我的子女也有一颗善心。”.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