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3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

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

ZT   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2009-04-17 07:21:49)

    第一次听到美国高中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集中的高中流行“中国妈妈”(Chinese Mom)一词时,我并不懂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是褒还是贬。后来专门和一些中学生交谈,才了解了美国一些高中校园流行这个词的原因。
     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妈妈也要孩子去学钢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中国妈妈”就会说,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一些华裔高中生为此与母亲产生矛盾,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中国妈妈”总要比这比那,我是我,我就是我,为什么不能按我自己的情况来设计人生呢。
     主流社会或者说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对“中国母亲”的含义的解释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华裔家庭的同学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要妈妈说了算。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白人中学生中是一句讽刺语,而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不少华裔移民到美国,他们心中的“美国梦”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希望子女能够接受美国最好的教育,当然哈佛、耶鲁等美国最一流的大学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美国各族裔移民中,华裔家庭是最重视子女教育的,而且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也比其他少数族裔要高,在这里“中国妈妈”功不可没。
     竟管如此,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下,“中国妈妈”的做法却成了高中生中不被赞赏的行为。没有人否认“中国妈妈”的苦心、用心以及实际行动对子女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所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国妈妈”为什么又会成了流行的贬义词呢?
     其实,从华裔家庭高中生和白人家庭高中生对“中国妈妈”一词的解释上已经有了答案。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民族的一个特性也许是太好攀比了,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事,总是要和同事、左邻右舍比一比。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从小开始就是不断加码,这个课,那个班,人家孩子上,咱家孩子绝不能拉下,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是不是那块料。孩子少了乐趣,变成了小大人。
     攀比和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是两个概念,而且攀比的结果最终往往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了信心。从小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基本上是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不断地去挖掘其潜能,并寻找最适合孩子教育的大学。
     其实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子女入读大学名校,但现实是能进去的人太少了。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实选名校不如选专业。如果一个高中生可以考入耶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中学做教师,年薪5万,或是他可以进入加大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学院,毕业后可以在大公司就职,年薪7万,家长会选择让子女读那所学校,答案并不难。
     对于“中国妈妈”,我认为值得多思考的是,敢不敢让子女早自立,而不必一生中都让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母鸡”上。不少华裔中学生对白人同学“中国妈妈”的看法是较认同的,其实在高中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已悄然形成,为什么很多高中生上大学非要到远离父母的城市去读,因为他们终于解放了,再也不用每天听“老母鸡”的“咯咯叫”了。.

TOP

确实感觉自己有点象个“老母鸡”,需要改进。.

TOP

回复 30#嘻哈爸爸 的帖子

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这也可以比较的出吗?何以见得?
我觉得“CHINESE  MOM "是个戏称,或者是个”JOKE".我觉得这些年轻人观察问题倒还蛮清爽的。当然这产生于不同的文化,他们未必清爽,但对于成年人的我们倒是个自我提醒。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4-19 11:30 编辑 ].

TOP

回复 67#开心的加菲猫 的帖子

我觉得不是是否快乐的问题,而是价值观、对生命理解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子女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子女要为自己的前途做决定和选择,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子女学会这点。而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更是一种付出、反哺的关系。很多中国父母一肩挑起子女的教育、就业,甚至结婚的责任,而子女将来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父母自己的生活质量,面子只是表象。
我觉得向优秀的西方文化学习 ,不是丢脸的事情。美国人也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育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4-21 09:52 编辑 ].

TOP

ZT  「新闻晚报」引述实例,「期中考成绩下来了吗,考多少分?某某同学多少分?」,这是家住上海徐汇区的朱女士,在校门口见到女儿的第一句话,「怎么又比你高,下次要超过他。」女儿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脸,顿时愁云密布。从小到大,佳佳都在与别人比较中成长,从幼儿园的弹琴、识字、算术,到上学后的成绩、培训班,每一项都不能落于人后。妈妈甚至为佳佳制作一张「赶超某某人」的目标卡,贴在书桌上刺激佳佳。

「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不再和别人比吗?帮帮我!」,热线心理谘询师、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晔萍说,最近,大二学生小金来谘询室求助。自从上大学后,优秀学生到处都是,小金的成绩始终不理想,让他接近崩溃。

上海市一项 「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的实证与干预对策研究」显示,与母亲间,因学业问题爆发冲突的青少年行首位。不少受访者指出,最厌烦「爱比来比去的妈妈」,让自己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TOP

ZT   学者观点》西方鼓励自主 互有利弊
【联合报╱记者张锦弘、汤雅雯/台北报导】
       
2009.04.22 02:39 am


教育学者指出,中国妈妈爱比,隐藏华人社会重升学、输人不输阵的文化意涵,虽然影响孩子培养独立人格,但申请大学却比美国学生占优势,各有利弊,不能一味贬抑中国妈妈。

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副教授吴幸玲,儿子在美国读大三,妹妹的儿女从小在美国受教育。她指出,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期望,的确有中国妈妈爱比较的文化差异,但无所谓对错。

她说,西方人较不欢比来比去,鼓励孩子做自己,她举例,儿子小五转读台北的英国学校,学期退出老师告诉她,儿子比上学期进步,她固然高兴,仍希望知道孩子在同学中的表现如何,老师却说:「孩子和自己比就好了」,坚持不给看班上排名。

吴幸玲观察发现,在美国的中国妈妈希望孩子接受最好教育,为孩子做很多事,期盼表现不输人,孩子承受较大压力,课外活动排得满满的,缺乏独立自主空间,但申请大学占优势,各有优缺点。

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淑清分析,教养儿女确有许多迷思,如认为父母是经济供应商,把孩子当财产、应接受父母管教;且认为父母是完美的,比孩子行,导致孩子难培养独立人格。

高淑清提醒父母,升学成绩不是唯一,应让孩子发掘多元性向,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父母要承认自己有缺点,适时向孩子认错,比高压管教更有用。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说,中西家长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不能刻意贬低中国妈妈。西方教育重视适性、均衡发发;华人社会在意孩子的成绩,不想输在起跑点,但教育像跑「马拉松」,其实不必太在意孩子会输在起跑点。.

TOP

回复 103#敏敏宝贝 的帖子

这篇文章是转自新浪博客的,应该是个旅美华人写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