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理解孩子是不容易的事( 转)

理解孩子是不容易的事( 转)

不是名人,不是教育家,只是一个普通的爱孩子的父亲谈教育。
理解孩子是不容易的事

理解孩子,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是比登泰山还难。家长们都已经思维固话,也习惯了和孩子的说话方式。
这次去中欧的培训着重谈到了影响的基础是理解,这在孩子的教育上其实是相通的,应该说对孩子来说理解更重要。重新翻开《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上说讲的和张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是何其类似,练习的题目也是如此。
比如孩子来向你说:“我真想打XXX一巴掌。”你可以先概括出“生气”,再说出孩子的心里感受。
看着书的时候觉得挺简单,再到实际中来。
小乐早上练钢琴,对妈妈说:“妈妈,我能不能先弹曲子,再弹手指练习。”
乐妈说:“不行,一定要先做好手指练习。”
小乐委屈地哦了一声,无奈地坐回她的位置上去了。
这就是典型的否定式回答,而从影响的角度来说,也仅是停留在第一层,试图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结果呢,看起来孩子先做了手指练习,再去弹曲子,也不再提这个事情了。表面上一切都ok,但这背后,孩子是无奈被迫地接受了,是基于你的position power,也许孩子都不想再和你谈论这个话题了。
我站在边上,就在想,我该怎么来回答呢?
“乐乐你为什么不想先弹曲子啊?”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这是一个好的反馈方式吗?看了《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你就能明白,其实这也不妥,是给孩子增加难题。孩子喜欢问为什么,但在情感的交流上,是比较讨厌被问为什么的。一种原因可能是要去分析这个问题很累;一种原因可能孩子会害怕自己的解释又会被责骂。象这个情况,我就觉得小乐会有点担心她说的理由会被拒。
那我该说什么呢?“我理解你”,太苍白了,说是理解,但理解什么呢?貌似我在课上的第一个回答也是被挑战的就是这个,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理解。
要把小乐话里想表达的意思给描述出来。对了,小乐要先弹曲子的原因,应该是她讨厌做手指练习,所以她想把它放在最后。有点象猴子吃桃子表现出来的朝三暮四,大人们是不是觉得没法理解?
想明白这一点,我再想出来的回复是:“乐乐是不是讨厌做手指练习?”再换一种思路:“乐乐是不是喜欢先弹曲子,曲子很优美?”这是两种思路,也许后者更合适些,不过我想至少以这样的方式去回答应该是走在正确的路上了。
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和小乐进一步的交流,等小家伙多说一点。
担心:小乐如果说是,和你纠缠于先练指法还是先弹曲子。那该怎么来解决问题呢?
一种情况,小乐并不会太纠结于是先做手指练习,还是先弹曲子。你听了她的感受,她就感觉好多了,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
还有一种情况,小乐一听你理解她的感受了,就一定要先弹曲子。这里我不明白两者的区别,和乐妈一起交流了之前理解的方式,以及后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怎么来影响小乐呢?乐妈提到了一点:“这就象游泳,先要做热身运动,然后再下水。”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和说理的方式,乐乐喜欢运动,游泳、羽毛球、跑步都是她喜欢的,而这几项运动每个运动之前都是要做热身的,也许我可以说:
“乐乐,你们跑步前是先要做什么的?”
“打羽毛球之前走的那个是叫鸭子步吧,这有什么用吗?”
或许乐乐就能理解和明白了。这应该就算是针对小乐个性化的影响方式了。
所有的后面这些都是我进一步的想象,这个事情在一开始的就被错杀了,不过我想还没那么可怕。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总还是有弥补的机会的,和乐妈商量看找个合适的机会用后一种的方式交流一次看会如何
欢迎订阅讲述我和小乐成长中故事的微信账号: fuyunv  .

[ 本帖最后由 hiann 于 2013-5-29 10:36 编辑 ].

TOP

还有续集,哈哈不要急着给孩子提建议

昨天发的旧文“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想到得到了家长朋友的共鸣,得到以前的同事fire随喜和maggie的推荐,今天涨了不少粉丝,对我这样自娱自乐的确实是不少了,要谢谢两位。
于是想继续对昨天的话题讨论下,其实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遇到,我们一家人也在每次的经历中成长。刚好看到了乐妈今天的日记,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晚上,接到同学妈妈的电话,问小主持报名的事。小乐忘了告诉我了,我看了报名表,如果报名后,以后就要周日上课的,于是就直接对小乐说不报了吧。但马上发现自己又犯错了,这事应该小乐自己来决定的。
“直接对小乐说不报”,这是否定式回答,当然我们现在都意识这个效果很差,只不过偶尔还是会因为家长意识,很轻易地冒出来。我认为意识到否定式回答的问题,家长们就进入第二境界了,接下来是练习,强化自己的第一反应,大家可以尝试更好的回答。
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中提到帮助孩子面对她们的感受时,提到了四种方法:
1. 安静专心地倾听。
2. 用简单的词语回应她们的感受。“哦….嗯…原来是这样…”
3. 说出她们的感受。“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她们的愿望。“真希望我是齐天大圣,给你把香蕉变出来。”

第一次否定回答后,乐妈尝试要做弥补,所以又和小乐做了交流。
等她弹好琴,我带她下去玩轮滑。问她是怎么想这个报名的事的,她说:“他们都说我有主持的能力,但是我自己不这么想,我并不想以后做主持,我想当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还有至少拿一项诺贝尔奖的人!” (呵呵,小家伙的野心不小,就是没有实现的行动!)
“那你报这么多兴趣班开心吗?”我一边牵着她的手,帮助她保持平衡。
“开心,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妈妈,你别看我有时弹琴好像不开心,其实我是不喜欢有的曲子,像这次的这首曲子太难听了!”
也是,这周的练习是半音阶练习,听起来不优美,“那你可以自己和紫衣老师说,能不能换一首好听点又能达到练习效果的曲子呀!”

这样的交流对她们俩来说是很平常的,两个人能开开心心地聊。不过我刚才和乐妈说:“你觉得你说的有什么问题吗?”
(建议家长朋友可以在这里再回过去看看,并想想自己会怎么说)
“没有啊,我还想等你表扬呢!”
“是要表扬的,不过也许最后一句话可以换成你心里所想的那句话。”

就是把心里想的“也是,这周的练习是半音阶练习,听起来不优美。”给说出来,回应小乐。
这句话和“那你可以自己和紫衣老师说,能不能换一首好听点又能达到练习效果的曲子呀!”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上述方法中的说出小乐心中的感受,而后者则是直接给出了建议。

建议有什么不好呢?它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使得孩子会越来越产生依赖。这又是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急着就想告诉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我们家里提建议最多的是乐乐外婆(还好,老太太不看我的微信),不管是吃饭、睡觉、洗碗,总想时刻告诉你们最佳实践,并监督执行,而这恰恰有时会引起反感,就像孩子有时不喜欢被问问题一样,她也不喜欢被监督。
我自己在给小乐讲数学作业时,都是一步一步迈进,从来不说多的,如果她说明白了,我就到此为止,即时有时对奥数题还是一知半解。抑或她做数学作业的时候,看着她口算没出来,即使速度再慢,我也不会催着她,或告诉她答案,而是耐心等她,慢慢来。
这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的。
欢迎订阅讲述我和小乐成长中故事的微信账号: fuyunv  ..

TOP

回复 16楼家有小女-MM 的帖子

不是我家的,呵呵,同羡慕.

TOP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