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什么样的教育算是成功的教育?孩子能承受多少所谓的挫折教育?

(转摘)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TOP

挫折教育是相对现在孩子普遍被溺爱的现状而言的。如果孩子可以在比较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就无须挫折教育一说了。我们与其千方百计的给孩子设置挫折教育,还不如多创造自然宽松的成长环境。我们与其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训孩子,还不如什么也别做,就做好自己的本职就好。.

TOP

最不后悔的活法

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位神父。
那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这样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是会为他们骄傲的。”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莱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就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他如痴如醉,用他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听众,从而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

黑人的话让神父想起5年前曾主持过的一次忏悔。那是位富翁,他的忏悔竟然和这痊黑人流浪汉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我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都都没有离开过它们。这种工作和爱好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我非常满意,并且从中还赚取了大笔的钱,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白天的经历和对对那位富翁的回忆,让泰莱神父陷入思索。当晚,他给纽约时报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

后来,泰莱神父的这两条生活信条,成了美国人公认的最不后悔的活法。

[ 本帖最后由 小雪花妈妈 于 2009-6-4 19:42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