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是宝宝骗人了嘛?还是阿姨自己的问题?

转载一:
    我们大人一听到孩子说谎便很生气,特别是谎话被揭穿时,见孩子仍若无其事的样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事实上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有撒谎的经历,可以说说谎是幼儿的一个成长过程。幼儿两岁半至三岁时就会讲十分完整的谎话。面对这些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这也有积极的一面,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说:“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孩子说谎标志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打交道。据专家调查发现,3岁幼儿大部分会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编出些谎话来。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然而他们尚无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差距。加上孩子喜欢的卡通常是想象力发挥的极致,许多夸张的动作行为使幼儿信以为真,把想象当事实。
    孩子说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孩子渴望独立的一个标志,因此大人应平静的、坦然的面对孩子的说谎,正确的引导幼儿摆脱说谎、学会真实。孩子说谎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一、出于自我保护说谎
    不少家长都遇到这样的事,孩子打坏或弄坏了东西,常常推到小动物或别人身上,或者干脆装着不知不承认是自己干的,这事实上是趋利避害,保护自己,逃避大人的惩罚和训斥,面对这种情况,大人千万别一个劲的盘问孩子,那样只会使幼儿把谎话编得越来越圆。我们应当为孩子创造一种说真话的宽松环境,告诉孩子人都会犯错,应当勇敢的承认,下次注意了就行了,开学不久我班一位幼儿把我的电子表拿去了,当他父母发现时,他却说是他捡的,教师和孩子父母的共同努力下,让其主动归还于我,并且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二、因为想象而说谎
    他们的吹嘘可能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幼儿在三四岁的时候,见闻比较广泛,感情比较丰富,语言能力逐渐发达,容易陷入多姿多彩的幻想中,而且时常把想象和现实混同起来,说出想象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渴望。比如,我家的电冰箱有房子那么大;我在家里见过大象、熊猫。前者可能是贪吃,后者可能是想到动物园。又如一孩子曾对我说,他有一个和我人这么大奥特曼,其实他就是想拥有一个很大的机器人。面对这些谎话,我们要分析这些话的原因,进行解说、纠正,还可适当的满足孩子的愿望。
三、想讨好大人而说谎
    有的孩子会说:“爸爸做的汤比妈妈做的汤好喝。”“××的裙子很漂亮。”其实爸爸做的汤却不如妈妈做的汤好喝,××的裙子也很一般。当孩子这样说或许是为了引起父母对其的注意,或许是想讨大人高兴。这些谎言都是善意的,只要不过分,大人笑笑就行了,不必去戳穿它。孩子会说恭维的话,表现了他已有了照顾别人感觉的意识了。例如我班有个叫杨猛的小朋友,只要她穿新衣服或打扮很漂亮的时候她就会说:“老师,我觉得今天你好漂亮哦!”其实那天老师的衣服非常一般,只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并夸她的衣服漂亮或打扮漂亮。
四、想博得赞赏而说谎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都愿意得到爸爸、妈妈、老师和其他人的夸奖。有时为了博得他人的赞赏,就会说假话。这样的谎言要及时揭穿,不能让孩子赏到说谎的甜头,要给孩子讲清楚,希望得到别人表扬是对的,但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说谎去换取。
五、希望引起别人注意而说谎
    有些孩子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因而去以夸张的言词将别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科学课上,老师问大家:“你们有没有见过大象?大象会做什么?”在一大堆回答之中,就有人发出惊人之语:“我骑过大象。”“我看过飞的大象。”等等,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而言,其实不必过于苛求,不必要求孩子句句真话,有时听到一些夸大的童言童语,以一种崇拜、惊喜的眼光看待,可以满足幼儿爱表现的心理,也能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几种谎话要警惕,一种是家长的行为诱导说谎,大人说谎,一旦被孩子识破,孩子就会感到说谎是一种乐趣,跟着模仿。还有一种是隔代护短,唆使说谎,有时孩子犯了错,祖父母主动承担下来,这对孩子的成长危害较大,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另外对性质恶劣的谎言,大人要坚持原则,巧妙戳穿,不能让孩子“得逞”,即使“得逞”也要坚持纠正。.

TOP

转载二:
针对幼儿撒谎的原因提出一些的防治方法:

     一旦发现孩子有了撒谎的行为后,家长最先要冷静,不要一时气急,就对孩子发火或打骂。先弄清楚孩子撒谎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家长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旦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或令孩子委屈了就不太好了,是怎么也弥补不回来的。
     一、 使孩子明白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渗透概念教育。以上面提到的个案为例:我主张采取温和的方法和态度解决孩子的偷窃行为。不要一知道情况就当面直接说出,可温和的问他知道不知道这样的方式的不对的,让孩子知道这只是他的想象,不是真实的,并且应该让他知道,他的这种方法是属于偷窃行为。当然这要在事后满满告诉他,慢慢让他明白,而不是当面就直接告诉他。在和他说说偷窃行为是概念,要让他认清偷窃的概念。然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他得不到老师奖励的原因,是不是做得不够好,“老师没有给你小红花是觉得你还能做得更好,下次做得更好,好吗?”(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鼓励幼儿)并鼓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好,还可以在家里设置当时的情景让孩子从来一次,做好。还有,应该和幼儿园里的老师交流,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孩子一些赞扬的话,和奖励的物品。家长也要注意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端正成人的言行,特别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撒谎。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应该尽量做到,不要对孩子食言,不能做到的也要告诉孩子原因。
     三、若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撒谎,家长在弄清事实后,要严肃耐心的进行批评教育,指出撒谎是一种错误的的行为,让孩子明白撒谎的后果。这时候就不能采取温和的方式了,而是严厉的方式。同时,家长也要相应的做下反思,对于孩子在平时无意中造成的损失,是否自己指责得太过严厉。
    四、分析孩子的愿望是否合理,合理的时候要给予适当的满足,不合理的要解释原因,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这个要求,并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TOP

引用:
原帖由 帆儿妈妈 于 2009-9-4 12:18 发表 \"\"
反反复复问孩子,孩子会受到伤害的。
我相信LZ的宝宝没有撒谎。
因为即使刚开始不明白道理,LZ这样教育了,说了半天,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他会承认的。
在狂轰滥炸的“教育”之下,就两种结果:一、脑子一团浆糊,已经搞不清楚事情了。二、出于恐惧,想起来了也啥都不会说。
“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他会承认的”,有几个这样的孩子,掩饰是一种本能。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孩子会本能的保护自己,而不是承认。.

TOP

lz一开始就处理错了,不该穷追不舍地追问孩子,应该淡化事情,然后再不经意地提起这事,250元一开始就直接还给阿姨(不管孩子有没有拿),淡化这事对孩子的影响。我觉得应该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管什么都不要拿。哪怕是一颗糖,也需经过别人同意才能拿.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