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9-7 15:22 发表
接下来,007把刚刚做好的5个纸盒都用上了。两个盒子藏了同样多的盖子,分别标上A;另外三个盒也藏了同样多的盒子,分别标上B。告诉三个小朋友:2个A盒子加上1个B盒子,一共有13个盖子;1个A盒子加上3个B盒子,共有14个盖子。问:A盒子和B盒子里分别有多少盖子?
三个小朋友忙开了……
欲知探究过程与结果如何,且听晚上分解。
007给盒子编号,让三位小朋友省事不少。他们很快列出了式子,但稍有不同。
11和J同学写成:A+A+B=13;A+B+B+B=14.
Alex写成:AAB=13;ABBB=14.
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J同学的试算-表格法
J同学可能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奇怪而复杂的问题,在另外两个小朋友埋头思考时,他一个劲地嚷嚷:讨厌的题目,我不干,我不干!
007赶紧安慰他:别着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我们一起来解决它。刚才,我和Alex不是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前面那个问题吗?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试一试。于是,我们俩分工,我管A+A+B=13,J同学管A+B+B+B=14,以B为中心进行有序试算。
呵呵,试了三次就对上了。J同学最快找到了答案:A=5,B=3.
(二)Alex的变态代入法
Alex是独立完成探究的。他列的式子很特别:
AAB=13……………………(1)
ABBB=14…………………(2)
他玩天平玩多了,对等号的理解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小三生,两个小四生都不如他。Alex将(1)式两头扩大两倍,变成:
AAAAAABBB=39…………(3)
他怎么这么变态?干嘛要弄成这个样子?且慢,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原来,人家看中的是(3)式左边的后半部分有ABBB。根据(2)式,ABBB不就是等于14吗?(3)式的左边减去ABBB,右边就减去14,这样“天平”才能保持平衡。于是,得出:
AAAAA=25……………………(4)
5个A等于25,1个A当然是5,因此,A=5.
将A=5代入(1)式,5+5+B=13,所以,B=3.
精彩吧?还有更加精彩的,人家还将A=5,B=3代入(1)(2)进行验算,以确认答案的可靠性。最后,自己给自己做的题打了一个大大的勾。这一系列过程尽显一个训练有素的小学生的数学潜质。当年曹操曾经感慨:生子当如孙仲某。现在007也在羡慕:生子当如Alex!
(三)11的加减折腾法
J同学做出来了,Alex也做出来了,11却还在苦思冥想。007想看看他怎么搞的,却遭到了儿子的制止。他坚决地说:让我自己想!
11满脸胀红,显示出一种极其亢奋的忘我状态,好像就要取得一个重要发现,容不得别人打扰。007只好忍着,在一旁观战。看了好一会,才弄明白,他陷入了困境!
11也有一点把等号当天平的意识。但他的处理,跟Alex不同。他列出的式子是:
A+A+B=13………………………………………(1)
A+B+B+B=14……………………………………(2)
可爱的儿子用(2)式去减(1)式,得B+B-A=1,再根据刚刚学过的加减逆运算规则得出:
A=B+B-1…………………………………………(3)
接下来,007就看不懂了。因为,儿子通过加加减减,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等式和不等式,例如:
A+A=B+B+B+B-2
A+B=B+B+B-1
A+1=B+B
B+B+B>A+B
B+B>A
……
天哪!儿子这么折腾,实际上是在兜圈子。他还没有找到走出这个怪圈的门路!007几次话到嘴边,都被儿子制止不让老爸吱声。ccpaging也支持11,示意007让他继续思考。007如坐针毡,恨不得钻进儿子的脑子里,把那根别住了的脑筋扳过来……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从做纸盒到算盖子,已经过去将近三个小时,期间没有间断没有休息,007已经有点累了疲了。两个做好题的小朋友已经玩了老长时间,11还在执着地钻研……
007看不到儿子有突破的希望,最终还是粗鲁地打断了他的思路:你这做下去,不会有结果的。你要想办法在一个等式里把所有的A都消灭掉,才有可能先算出B,再算出A。
儿子满脸困惑,不明白007在说什么。007指着(3)说:你已经算出A=B+B-1了,难道不可能利用这点,在别的等式里把A统统消灭掉?
11总算开窍了,他把(3)式代入(1)式得:B+B-1+B+B+B=14,“天平”两边都加上1得:
B+B+B+B+B=15
5个B相加等于15,1个B当然等于3,即B=3,把它代入(3)式立马算出:A=5.将它们代入(1)(2)两式进行检验,答案果然正确!父子俩都舒了一口气。
题目做出来了,终于可以休息了,可以去游泳了!于是作鸟兽散。
(四)小结与反思
007一直担心小四小三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够,难以理解用抽象符号代替他们已经习惯了阿拉伯数字的新式运算。可是,我们的试验证明,他们非常自然接受了这种抽象符号之间的运算,尽管并不熟练。其中的关键,是007在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那5个纸盒上写上了A和B这样的符号。这无异是为三个小朋友从具体到抽象架设一座适当的桥梁,借助这座桥,他们在思想上比较顺利地开始了一个重要的数学过渡——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当然,要说他们完成了这种过渡,还为时尚早。但是,可以说他们开始了这种过渡和转变。可以预想,将来他们正式学习代数的时候,会比较顺利。
遗憾的是,007还是在最终失去了辅导者应有的耐心,没有让儿子坚持独立思考,自己找到突破的出路。在“代入”这一关键步骤上的提示,虽然使11的思考顺利地进行下去并且找到答案,但是,这种提示剥夺了孩子一次自主探索和思维锻炼的极好机会。尤其在孩子如此兴奋愿意自己想办法的情况下,007的干预实在不明智。在傍晚游泳时,007深为此懊悔。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想下去呢?为什么要代替孩子思考呢?难道是因为别的孩子都做出了,就非得要自己的孩子也做出来吗?他也许要想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一个等式里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可是他一旦想出了解决办法(即代入法),他会多么地兴奋,多么地喜欢数学,多么地相信自己的能力!
007最初出的题目也比较随意。根据11在思考上遇到的困难,007应该出一个更加简单的题。例如:1个A盒子加上1个B盒子,一共有8个盖子;1个A盒子加上2个B盒子,共有11个盖子。问:A盒子和B盒子里分别有多少盖子?
孩子们不难列出:
A+B=8…………………………………………(1)
A+B+B=11……………………………………(2)
11以(2)-(1)的思路,立即可以得出B=3,从而顺利地想到用代入的方法求得A。
看来,代数启蒙,适当的方法很重要,适当的题目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以一颗平常心鼓励、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9-8 08: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