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ououmama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发表于 2012-10-20 11:10
只看此人
10月23日重阳节习读古诗词
“重阳”的正名在三国时期早已出现,曹丕《九日与钟徭书》有:“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说明哪个时候在重阳日饮酒庆祝已成为习俗。
陶渊明《九日闲居》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扉由,空服九华,记怀于言。”说明自魏晋以来的这个节日,此时已经发展为全国性的广大地区。随之而来的登高、赏菊、插茱萸、放纸鹞、吃花糕、饮菊酒等习俗逐步固定,表达了人们奉敬皇天厚土,天道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自唐宋以来,以重阳节为题目的辞赋诗篇不计其数,这又使重阳节在中国节日之中最具文以载道的诗化意境。1989年,重阳节被政府确定为“老人节”,此后的重阳节又赋予了另一层的写实含义。
重阳节也是中秋节后草木渐衰的枯萎季节,西风紧北雁南飞又见黄花满地,因此这个节日在北京还有个更文雅的称谓叫做“辞青”。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既然是辞青就要有饯行,为自然植物饯行并没有铺张大排筵宴,而此时赏心乐事只有小宴而已,因此野炊之风气行之久矣。“辞青”与三月三的春游赏花的“踏青”节令遥相呼应,这自是骚人墨客们詠志抒怀的好情节。《齐人月令》有:“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可见彼时人们对重阳习俗的钟爱不只是祭祀天帝,“登高远眺,以畅秋志”才是哪时古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本真情怀。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12-10-24 00:4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