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假张:::: 走不走?去不去?留不留?回不回?

假张:::: 走不走?去不去?留不留?回不回?

走不走?去不去?留不留?回不回?
原创 2016-10-16 假张 假装在纽约
1、走不走?留不留?

十月的上半个月我一直待在纽约。这个城市里仍然有我曾经无比熟悉的一切。

地铁还是又脏又乱,总在周末莫名其妙地停驶和更改线路,但好处是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无论多晚喝得多醉,刷一下卡就能进站,让人有一种就算天塌下来也能坐着地铁回家的安心感。

每一条地铁上的人都气质分明。红线1/2/3上的人永远神采飞扬,骄傲得象是从《纽约客》的封面画里走下来。绿线4/5/6上有很多摩根·弗里曼和威尔·史密斯那样气质很好的黑人。黃线N/Q从阿斯特里亚带来一车车的东欧南欧移民然后一头扎向布鲁克林海滨。

小意大利北面的Nolita (North of Little Italy),还有下东城,又新开了许多很潮流的小食肆小酒馆,中国人,日本人,白人,黑人,无所事事虚度时光。

42街和百老汇路口的时报广场,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依然云集了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即使是半夜也人山人海。

有一天走在阿姆斯特丹大道上,我撞上了一支正在庆祝游行的队伍。我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但我看到了巴西,玻利维亚,墨西哥等等来自拉丁美洲的旗帜和面孔。




纽约仍然是这样一个伟大都市,世界中心的光芒万丈之外,又接纳包容像个村庄。

每一个路口,每一个街角,每一次交谈,每一次呼吸, 都让我再次确认了我对这个城市的喜爱并非源自距离产生的美感。

纽约没有改变,变的是我的身份和心境——从前我是市民,一切都是我生活的背景;而现在的我变成了游客,虽然说“Once a New Yorker, always a New Yorker”,但我已经换上了一颗旅行者的心,眼前展开的一切都变成了风景。

离开居住过的地方后又旧地重游,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你明明置身在这个城市,但又不再是它的一部分。你明明踩在地上,但又好像是悬在半空。你仿佛获得了一种抽离,能够以另一种视角看到以前忽略掉的东西。

带着这种只属于外来者的冷静,我不断地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我这么喜欢纽约,为什么几年前还要那么坚决地辞掉高薪的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北京?事实上,这几年有无数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

当初的选择有很多的原因,但所有的答案都只是各种现实的考量,利益的计算。我需要给自己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形而上的理由。

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只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每一个移居到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城市的人,一定都曾经或者正在思考到底要不要继续留下来,或者要不要离开。

对于每一个正在做移居的打算、或者动过类似念头的人,这更是一个最迫切需要找到答案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应该选择在什么样的地方生活?

2、疏离感

后来有一天,我去了几年前住过的一个地方,皇后区的52大道。

那是一片安静的住宅区,和典型的美国住宅区一样,没有任何商店超市,全是民居。工作日下午两三点钟,阳光从树荫里照下来洒在路面上,一片宁静安详。



那个夏天,皇后区的shopping mall里天天放着“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我经常在傍晚坐在这个台阶上吹晚风喝啤酒。离世界的中心不过30分钟的车程,却安静得像是世界的尽头。



那曾经是我关于纽约的无数美好记忆中的一页。

但是这一次,再次走在这个地方,我却禁不住地在脑海里对比起了我在北京住的地方:一个庞大的住宅小区,走几步就是一个小卖部和小饭馆,小区里是一座座高耸的塔楼,小区外面是车水马龙的马路——和眼前的皇后区,是两个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共性的世界。

路上走过几个行人,我看了看他们,又情不自禁地对比起了我在北京的小区里能看到的大爷大妈的样子。

不一样的衣着打扮,不一样的神态表情,一切都是那么不一样。

一种奇怪的感觉涌上了我的心头。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皇后区52大道,无论它曾经给我留下多美好的记忆,它都已经淡出了我的生命,它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它,我属于北京市朝阳区那个乱糟糟的小区。

那之后又有一天,我在曼哈顿第五大道逛街,走到川普大厦的时候,正巧一群川普的支持者在路上集会。他们举着宣传牌,拿着喇叭,激动地喊着口号。



我身边有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看样子也是路过的行人,停下脚步和川普粉闲聊。虽然他们极力做出友好的态度,但是看得出来表情是戏谑的,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在调戏这些川普粉。

我一直在关心美国大选的新闻,但是这一次当我停下来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幕的时候,我的内心同样隐隐地冒出一个念头——眼前发生的一切,以及我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的所有关于大选的一切,都和我无关,我只是一个来自另一个国家的,远远地看戏的观众。

所有的一切,都与我无关,因为我已经不再属于这里。

这是一种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我其实是熟悉的。多年前刚到纽约的时候,我就有。我花了很久的时间去消除这种疏离感,但是当我离开两年又回来之后,它又产生了。

3、融入

这种疏离感,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有。

每一个背井离乡到另一个国家、另一个城市生活的人,落脚在新的地方,面对新的社会、新的文化,一开始一定都不可避免会有这种疏离感。

对你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而对你来到的这个社会来说,你的一切也都是陌生的。

你过去所有的经验,所有的人生,统统都不作数,不存在。你漂洋过海带来的历史,只能像旧照片一样压在箱底。你成为了一个没有过去的人。

你一下子从社会的主流,跌到了边缘。你会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变得特别敏感。当你开口说“我们”的时候,你会意识到,你口中的“我们”这个群体,只是这个社会里少数的一群人。而在这个社会里的大多数人眼里,你是“他们”。

就这样,你成了这个社会的他者。

消除这种疏离感的过程,叫做“融入”。而这个过程,无比痛苦。

你还必须要像一个婴儿一样学习这个社会的一切。语言,口音,思想,规则,规范,喜好,经验,生活习惯,生存智慧,人和人打交道的方式,乃至坐公交车、搭地铁的方法,乃至当地人说某个单词时独特的发音……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更多的时候,你要用麻木,磨砺出坚韧的神经,然后慢慢,才能喘息立足。

你所有的目标,不过是为了不再被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当成“他们”,而是被他们接纳,成为他们口中的“我们”。

如果你安安稳稳呆在自己的国家,这是一件根本不需要去做的事。天经地义,你就是主流。但是到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件事,却几乎成为你生活的全部。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套自己约定俗成的标准,对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有一个理想的模板。

以前我以为,移民移居,最难的部分是落地生根,要怎样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扎下根来。

但后来我慢慢明白了,扎根并不难,时间长了,认识了朋友,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关系,总能扎下根来。

真正困难和痛苦的,是融入,是如何按照这个社会的要求和模板,来重新塑造自己——把自己在原来的国家长出的边边角角磨平,甚至砍掉,重新长成新的社会所希望的样子。

美国社会虽然鼓励人的个性发展,但那也不过只是他们有比较多的模具而已。最终,你仍然需要选择一个模板,削足适履。

虽然当初我也曾经努力地融入,但潜意识里一直在拒绝被改造,内心深处仍然在野蛮地想要维持自己原来的样子。

大概这就是我最后坚决地离开纽约的原因吧。

4、广告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观点:在做出留学或者移民的选择之前,一定要谨慎地考虑清楚,因为这绝对不是换一个地方生活那么简单的事。

你必须要认真地衡量,你是不是能够承担这样重大的改变。

你必须要考虑,你想要换一个地方生活的意愿,是不是已经强烈到了你愿意为之付出任何的代价。

当然,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选择和努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管这更好的生活,既意味着心灵的自由,也意味着生活的舒适。

不管在哪里生活,都不能委屈自己。


我常常想起我第一天到达美国的情景。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出国,飞机在纽瓦克机场降落,进了海关,有一丝陌生感。直到看到机场大厅里有一家星巴克,看到那熟悉的绿色店招,我心里突然就沉稳了下来。

这是全球化时代才会有的故事,一个跨国连锁商业抚慰了我的不安和乡愁。

那时我住的地方是学校事先帮我在校外找好的,三室一厅,我住其中一间小卧室,室友分别是一个美国白人和一个印度人。

从机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住的地方时已经是深夜了。然而当我打开房门的时候,惊呆了,房间里是空的,除了地板和白墙什么都没有,没有桌子,没有椅子,没有床。

这是我在美国学到的第一课:出租的房子大部分是不配备任何家具的,这种公寓叫做unfurnished apartment。

那天晚上,美国室友把他的一张充气简易床垫借给了我,我用气筒打好气,双肩包做枕头,盖着衣服,草草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床和床垫。

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专门卖床垫的商店非常多,大街上随处都能看到。有美国媒体还调侃说,美国的床垫商店比银行还多。

那天我去了离家不远的一家床垫商店,可是一进门,又惊呆了,店里的King Koil床垫,价格是1999,2999,3999,全都是美元,而且还是打折后的价格。

那时年少的我,愣是没有舍得花上好几万人民币去买张舒适的新床垫,最后只花了100美元买了二手货。

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会毫不迟疑地给自己买一张。

  
精选留言
写留言

517
补刀手爱德华

虽然后面有广告,但我对文章的认同感,真的是广告难以覆盖的
2天前
462
大 神

这种疏离感我真的是不能再认同了,初一来加拿大上学,呆了快八九年了,家里人都在这,我也是本地居民,可我心里一直都告诉自己,大学毕业后我要回国。很多人说你再想想吧,我觉得没什么好想的,这路再美再漂亮,我都觉得我不是这里的人,国内哪怕吃地沟油,我都觉得我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2天前
374
Jen

关于融入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思维误区的问题。如果老外用筷子,你会介意他的熟练程度吗?你初到美国,有没有对自己使用刀叉的熟练程度非常紧张?你觉得老外会介意你使用刀叉的熟练程度吗?你不会因为老外不能很好的使用筷子而嘲笑他,却怕人家因为你不会熟练掌握刀叉而轻视你。看到问题的症结了吗?问题不是那个本地人怎么想,而是那个外来人怎么假设本地人会怎么看他。当你理直气壮的接受我就是用筷子长大的,筷子是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假装你是用刀叉吃饭的,你不吃带骨头带皮的东西,你对融入这个东西会有新的认识。融入问题一直被当做去留的一个重要标准,问题是以大家脑子里的标准,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是当你抛开那些灌输在你脑子里的标准,你不介意老外用筷子的笨拙,你何必对自己用刀叉不“标准”而耿耿于怀呢?
2天前
166
Nancy靓兰

此刻看到这篇小文内心愈加挣扎  自己也正在处在需要决定去留的十字路口  是留纽约 还是回魔都  文中你体会到的种种 过去半年我也都体会到 作为一个独自面对的女人 我经历的故事片段真心更多  我知道没有人能给我答案 只有自己能做决定 我想好了吗 我不知道 …
2天前
131
ZheeeeeLi

写到心坎里去了。留学7年所有的记忆造就今天的自己。去留没有对错,永远只是选择。
2天前
130
小美mary

对于我们大射手来说,旅居各国是梦想,可以背起背包去世界任何角落,为什么要融入?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2天前
114
Sawa

在另一個城市待久了,來來回回,無論怎樣努力融入,卻結果兩邊都失去了歸屬感。
2天前
107
乔治陈

我反倒是挺喜欢那种疏离感。在不影响生存的前提下,并不强求融入。只是慢慢观察,比较。慢慢学习成长。目的只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必勉强。感觉也挺好的。
2天前
103
皖琪

我这几天也在纽约,也碰到了游行,也看到了Trump Tower门口的人们,也联想到了我在朝阳区住的那个小区,楼下的煎饼摊子和驴肉火烧,买菜的大爷大妈,遛狗的不认识的邻居们,以及疯跑打闹的小学生。纽约总会给我一种,熟悉的陌生和疏离,依然很爱纽约,爱这里的蓝天白云,爱这里的街道感,爱这里的sample sale,不过我也知道,未来的更多日子里,我会生活在中国,因为那里有我更熟悉的一切。
2天前
96
L. Lang

虽然是广告 也要来点赞~为了那句Once a New Yorker,always a New Yorker~
2天前
81
吴鸿瑶。

所以呢,你现在睡到这张床垫了吗?
2天前
61
迪克²⁰¹⁶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都总想着尽快熟悉这个城市的所有。我们有过迷茫,厌恶,喜爱……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适应进去了,之后才会想到去或者留。窦先生,晚安。假张,晚安!
2天前
60
沉默的PACO

我心安处是故乡,可以改成King Koil安放处是故乡
2天前
56
拜拜

我就是从开头没读几句就猜到这是软文,内容词句太虚太矫情这不是你的风格
2天前
52
Joyce019610

如果不是因为嫁人了我可能也是会回国的吧,可即使嫁人生子了这种疏离感还是有的,尽管我念的小说报纸都是英文的,看的网站电视剧都是英文的,一周就吃一两次中餐,不管去多少圣诞parties感觉都不是年夜饭的感觉。可是离开中国十多年的后果是现在的中国我也是不熟悉的有距离感的,回去时在各种时髦的购物中心,在车流不息的大街上和拆的我一点认不出的家乡,我没有回家的感觉,我最后感觉还是在Starbuck这样的咖啡店里最自在。现在的中国给不了我家的感觉了,只有见到家人朋友时才有一些熟悉的感觉
2天前
49


看了你这么多文章,发现自己爱上了纽约
2天前
47
天天向上

[ 本帖最后由 pp_dream 于 2016-10-19 21:03 编辑 ]

TOP

文章里夹塞着床垫广告,不可思议

TOP

无孔不入的商业宣传

TOP

编辑了一下,把床垫广告删了。呵呵,其实也没人看了这个会买床垫

TOP

我一直有读假张的一些文章,依稀觉得这是位纠结的年轻人。作者应该是在美国生活了不短的一段时间,有生活体验,有对米弟这个大酱缸的认识,最后他选择回国了,而在国内估计又有一番不同的认识。我猜,他的纠结由此而来,呵呵。

人这辈子一直在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做多次选择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
我在猜,作者可能还没找到他最喜欢的生活,所以一直在纠结。

我贴在留学版块,是觉得这篇文章表达了年轻人的选择和纠结,想留学正留学的小朋友或许有类似的纠结。

TOP

回复 5楼pp_dream 的帖子

他天秤座的?

TOP

回复 2楼pp_dream 的帖子

火眼金睛!

TOP

回复 6楼快乐的五线谱 的帖子

为粮道谋而已。没什么。

TOP

真正困难和痛苦的,是融入,是如何按照这个社会的要求和模板,来重新塑造自己——把自己在原来的国家长出的边边角角磨平,甚至砍掉,重新长成新的社会所希望的样子。

我不太同意这一条,在我看来,融入包括两点:1.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从这一点看,中国人自己文化自豪感很强,第一代移民很多排斥美国文化。新移民有些还学一下英文,有个朋友呆了两年,还是一句英文不懂,在加州过得很舒服。去中国超市买吃的,去中国教会,认识中国朋友,跟中国朋友聚餐。不太清楚工作的朋友的圈子。 2.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保留中国人的好的方式,也学习一下西方人好的生活方式。我看到西方人更注重生活在现在,享受在现在, 中国人骨子里有不安全感,所以要攒钱为将来打算,没有享受当时,当下。如果能结合起来,既要享受当时,当下,有为将来打算,这不是很好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