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林建刚:隐藏在胡适算术题里的战俘选择

林建刚:隐藏在胡适算术题里的战俘选择

林建刚:隐藏在胡适算术题里的战俘选择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林建刚:隐藏在胡适算术题里的战俘选择

原创 2015-10-16 林建刚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胡适对这次战争的战俘做了两种计算:左边的这组数字,是在算俘虏的总人数,右边的这组数字,是在算选择去共产主义统治区的总人数。

对算术,少年时代的胡适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1905年,14岁的胡适进入上海澄衷学堂念书。刚进入澄衷时,胡适因算学和英文程度差,被编进了东三斋(第五班)。不过,胡适知耻而后勇,非常用功。一年半之中,他的这两门学科进步最快,并对算学尤其感兴趣。在《四十自述》中,胡适回忆这一时期的学习,他写道:

我这时候对于算学最感兴趣,常常在宿舍熄灯之后,起来演习算学问题。卧房中没有桌子,我想出一个法子来,仰起头来,把石板放在枕头上做算题。因为下半年就要跳过一班,所以我须要自己补习代数。我买了一部丁福保先生编的代数书,在一个夏天把初等代数习完了,下半年安然升班。(胡明编:《胡适文集》2,第412—413页)

1952年4月26日,胡适在他的日记中粘贴了一份英文剪报。剪报中涉及很多数字,胡适忍不住又做起算术来。

▍一

胡适日记中的这则剪报,来自《纽约时报》。这篇报道主要是说:联合国与朝鲜代表之间在板门店进行的交换俘虏的谈判陷入了僵局,重新谈判的日期未定。

问题的症结出在韩国俘虏营中俘虏的遣返问题。按照人道主义原则,朝鲜战争中的俘虏,有权利选择是回南朝鲜还是北朝鲜,回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地区。经相关人员调查,结果发现很多俘虏不愿意被遣返回去,而是选择了韩国与台湾。于是,联合国决定尊重这些人的选择,在谈判中提出40%的关押在韩国俘虏营中的俘虏不能遣返到朝鲜与中国大陆。对此,中国与北朝鲜表示反对。

报道指出:除非联合国放弃其人道主义原则,将所有战俘遣返,否则几乎不可能在朝鲜停战。

文中还列举了希克曼上校给出的一组统计数据:

1.被盟军俘虏的100000名北朝鲜人中,只有52000人表示不反对回到三八线以北地区。
2.在20699名中国俘虏中,只有5100人选择返回共产主义国家。
3.曾经为共产党服务的16000名南朝鲜人中,3800人决定回到三八线以北地区。
4.被联合国扣留的37000人中,7200名南朝鲜市民愿意移居到共产主义统治区。

这则报道旁边,胡适旁注如下:

100,000   52,000
20,699   5,100
16,000   3,800
37,000   7,200
173,699   70,100
(见《胡适日记全集》第八册,第750-751页注释②)

显然,胡适对这次战争的战俘做了两种计算:左边的这组数字,是在算俘虏的总人数,右边的这组数字,是在算选择去共产主义统治区的总人数。

▍二

这两组数字看似干巴,其实是是关于参加朝鲜战争的战俘们的人生选择问题。对这一点,张爱玲在小说《赤地之恋》中有形象生动的描写。

在《赤地之恋》中,男主人公刘荃在土改中与女主人公黄绢相识相恋。但是,随着那个时代运动的不断发生,刘荃也不由自主的卷入了漩涡,并因此进了监狱。为了救他,黄绢被迫与相关领导同居,成了领导的情人。刘荃出狱后,万念俱灰,他参加了朝鲜战争,希望死在战场上,最终却被炮弹击中,成了联合国军队的俘虏。之后,他面临着人生抉择:到底是重新回大陆,还是去台湾呢?

一开始,刘荃决定坚决不回大陆。张爱玲写道:

刘荃不久就出院,进了战俘营。这时候联军根据“志愿遣俘”的原则,把愿意遣返与不愿意遣返的战俘已经分别集中起来。

“无论怎么样,我不愿意回大陆去,”刘荃说。

小说最后,刘荃却突然反悔了,他决定回到大陆。对他突然改变主意的决定,张爱玲意味深长地写道:“他并不指望再看见黄绢,但是他的生命是她的幸福换来的,他总觉得他应当对她负责,善用他的生命。他想不出更好的用途了。”一些海外的学者认为,小说中刘荃改变主意,是因为他希望做一个为自由而战的人。

这是朝鲜战争中战俘的人生抉择在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展现。这一故事情节,很有张爱玲的味道。抉择背后,爱情与自由在相互纠结,剪不断,理还乱。

对现实中那些卷入朝鲜战争的人而言,一旦他们被美军或联合国军俘虏,他们也面临着人生的抉择。由张爱玲作品中的这个故事再看这两组数字,似乎每个数字背后都是“刘荃”般艰难选择的灵魂。

▍三

需要指出的是,胡适列的这两组数字中,右边的这组数字(选择去共产主义统治区的总人数),胡适显然加错了。将这组数字加在一起,应是68100人,也就是说选择去共产主义统治区的总人数是68100人。胡适多算了2000人。

按照胡适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帮胡适算一下百分比,看一看当时战俘的人生选择。

第一,朝鲜俘虏的选择。10万人中有5万2千人愿意回朝鲜。占总人数的52%。
第二,中国俘虏的选择。20699名中国俘虏中,有5100人选择回大陆。约占总人数的24.6%。
第三,16000名南朝鲜人中,有3800人决定回到北朝鲜。占总人数的23.75%。
第四,被联合国扣留的37000人中,7200人愿意回到北朝鲜。约占总人数的19.46%。
第五,173,699的俘虏中,有68100人选择了共产主义国家。约占总人数的39.2%。

从这些俘虏的选择中,似乎也可以看出人性的喜好。毫无疑问,自由更加符合人类的天性。绝大多数的人们,都选择了有更多自由的地方。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们对自由的向往。这一统计数字的背后,也正应了胡适写给李湘芬的那句题词:“自由是有吸力的磁石。”

(本文刊发时略有删减)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