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http://mp.weixin.qq.com/s/TfE183pjJd8N2R7USM6fkA

临风专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2017-02-08 临风博士 香柏领导力

■   作者:临风博士


作者简介:本名熊璩,祖籍江西,1944年出生于重庆,在台湾长大,毕业于台大。留学美国,取得伊利诺大学数学博士,计算机系硕士。台大数学系副教授 (1973-1977); 克雷超级电脑公司(Cray Research, Inc.)研究部总工程师(1979-1991); 惠普公司(HP)中央实验室负责多电脑研究部门(1992-1999);惠普公司大学关系部亚太区主任(2000-2011);2011年退休,全力读书、研究、写作。中国大陆出版有《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201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  文章来源:香柏原创精品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香柏立场。



12

前言

最近一系列有关处理难民的新闻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其实,这并不令我吃惊。 一百多年来美国政府对待难民曾经多次出台过严厉措施。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件:

第一件是1882年的排华法案。这个禁止华人劳工入境的法案,到1965年才真正解除。2011年10月6日及2012年6月18日,当民主党掌控参议院及众议院时,两院分别通过道歉案,两院议员一致就“排华法案”向全体在美华人致歉。

第二件是,第二次大战前,在德国遭受逼迫的犹太人纷纷外逃。可是因为美国南方人的反对,罗斯福政府为了选票禁止犹太难民入境。反犹情绪在二战中一直持续。

第三件是囚禁日本移民后代。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自1942年起,美国政府对约11万居住在美国西岸的日裔美国人扣留、转移和囚禁。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并由里根总统签署法律,代表美国政府为拘禁事件向日裔美国人道歉。

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会有这种排斥异族的情绪,连美国这个讲究人权的国家也不例外。

让我们先探讨一下这种心理的来源。





你的心如何呢?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左传》里面有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说,我们只相信同族的人。这就是人性的现实,不论自己是保守还是开放,你只相信自己族群的意见。这个族群可以用种族、党派、宗教、学派抑或地域来分野。

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人们是否因为对“非我族类”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才得出“其心必异”(甚至“其心可诛”)的结论呢?我看也未必。

我曾看过一个研究报告。研究者发现,如果把学生任意地分成两组,不论用什么准则来分,结果“我群”肯定比“你群”要高明。表面看来这无伤大雅,可是它反映出人类社会的一个严肃的问题:党同伐异!



美国政界流传一个故事:有一次约翰逊总统替一个自己党派的人说话。有人出来说,这个人是个混球(SOB),约翰逊回答说:可他是我们这边的混球!意思是,他再坏也是我们自己的人。换句话说,只要是“我群”,许多的“罪”都情有可原,甚或竟然是种美德了!例如,脾气暴躁的人可以被看成是有个性、敢做敢当的人。

人们并非与“异族”有深刻的接触,而认为“其心可诛”,而往往是由于利益的冲突,于是排斥、压迫。这时,宗教不过是用来背书的。连耶稣精挑细选的门徒也不例外。耶稣传道的末年,有次经过撒马利亚往耶路撒冷去,撒马利亚人因与犹太人有历史过节,就不接待耶稣和门徒。

“他的门徒雅各、约翰看见了,就说,'主啊,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作的麽?'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说着就往别的村庄去了。”(《路加福音》9: 54-56)

在这个故事里,门徒以为“我群”的面子最重要。耶稣却以为,“爱人”、“尊重对方”更重要。读到这个故事的人大约都会被耶稣的宽容所感动。可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却更像这些分门别类的门徒!




《知更鸟》:

美国白人脸谱化黑人

正值美国民权运动高涨的时刻,哈珀·李女士出版了一本有关种族问题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不但获得普利策奖,而且自出版以来销售超过3000万册,翻译成至少40种语言,1962年好莱坞把它拍成了电影。这本书,以及这部电影,成为美国初中学童的指定读物。



故事发生在1936年美国大萧条时期,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一个虚构、“垂老”的梅康镇。整个故事以律师阿提克斯六岁女儿斯各特的视角展开。阿提克斯被法院指定为黑人汤姆·鲁滨逊辩护,他被控强奸一位白人少女梅薏拉·尤厄尔。

虽然奴隶制度取消了,可是美国南方颁布“吉姆·克劳法”,仍然对黑人合法歧视。在这个文化氛围下,黑人居然强奸白人妇女,这简直是弥天大罪!然而,不顾群情激愤,阿提克斯竟然同意为汤姆辩护,大出众人意料。

有的孩子嘲笑斯各特和她的哥哥杰姆,称他们的父亲阿提克斯是个“爱黑鬼的家伙”。一批白人打算用私刑处死鲁滨逊,但是幸好被阿提克斯察觉,他和孩子们勇敢地把暴徒赶走。

很明显地,原来是梅薏拉引诱汤姆,汤姆不从。结果事情被父亲发觉,女儿遭受痛打。父女于是串通,扯谎诬告黑人青年。法庭上虽然证据确凿,汤姆明显是无辜的,清一色的白人陪审团还是判他有罪。汤姆·鲁滨逊企图逃跑,却被警察射杀!

“知更鸟”就是在表达无辜者受害。这本书赤裸裸地反映了美国南方歧视黑人的文化环境。这个故事并非完全虚构,其中许多角色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作者不过很技巧地把这些素材编织成一个故事。



为什么这本书会畅销?因为它激起了读者的正义感和同情心。那么,为什么这个故事那么感人?也正因为它暴露了南方“善良”的白人社会。这批有坚固宗教信仰的人,把黑人看成次等民族,自然是作奸犯科的“异类”。并不是因为他们对黑人有了深度的认识,反而是因为有了隔阂而猜忌。

书中,阿提克斯教训女儿斯各特说“你永远不会真正理解他人,除非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置身其中”。其实,不但要设身处地,他或许还应当加上一句:“你最好多接触他们”。

这批人只关心保护己群的利益,完全忘记了耶稣的教训。为了保护那位“受害”的白人“邻舍”,他们不需要更多的线索,他们甚至不需要事实,他们已经有了立场。他们义愤填胸,不惜消灭一位无辜的“撒马利亚人”(犹太人眼中的次等民族)。

但是如果他们与汤姆有过来往,汤姆如果也是他们的“邻舍”,他们肯定不会这么想当然的。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理解耶稣有关“邻舍”的教导呢?



朋霍费尔

论愚蠢


朋霍费尔对这种心态非常了解,他亲历了纳粹手下的人性。在《狱中书简》中他这样描写许多国人的心态: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你可以抵抗恶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凭借力量来防止它。”“而要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假如事实与一己的偏见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实,假如那些事实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把它们干脆作为例外推开不理。所以同恶棍相比,蠢人总是自鸣得意。”

“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却是蠢人,还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绝非蠢人……愚蠢是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势力的高涨已变得如此可怕,它剥夺了人的独立判断,人们放弃了(或多或少是无意识地放弃了)自己评价新的事态的努力。蠢人可能常常十分顽固,但我们切不可因此而误认为他很有独立性。……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连串标语口号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力量控制他。”

“蠢人不可能靠教育来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赎,此外别无他法。……正如圣经所言: “对上帝的畏惧,就是智慧的开端。”换言之,治疗愚蠢的唯一办法,是灵性上的救赎,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像上帝眼中负责任的人那样生活。“

可是慢点,在我们认为他人愚蠢之际,让我们先自我反省一下,究竟是谁在罔顾真理和事实?是谁在受到压制和排斥?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是在监狱里面写的,他没有舆论的支持(舆论已经被控制),没有法律的支持(法律已经被劫持),更没有群众的支持(群众已经站在权力的一边)。不久,他就为着对抗愚蠢而丧失了性命。

我想,如果纳粹最后是胜利者,那么,朋霍费尔大约就会被认为是“愚蠢”的了!智慧与愚蠢难道就是被权力和奴役所定义的吗?我想,耶稣或许会有不同的意见吧?




对比对照

马太的故事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马太福音》9: 9-11)

在耶稣当年的犹太社会里,税吏被犹太人看作是“人民的敌人”的。这个故事里把“税吏和罪人”同列也就是这个意思。税吏与罗马人合作压榨犹太人,所以他们是犹奸,是“拒绝往来户”。

照理说,任何一个有点爱国心的犹太人都不应当跟税吏走在一起,然而耶稣不但亲自挑选了税吏马太作门徒,而且还参与了他的“告别宴”,与一大群“税吏和罪人”在一起用餐,他主动接触这批“贱民”。

这是匪夷所思的,难怪旁边的人指指点点,大不以为然。耶稣没有站在犹太社会当权派的一边,这是上帝的旨意。更讽刺的是,耶稣使得这批法利赛人显得“愚蠢”。

这让我想起了巴洛克画派大师卡拉瓦乔的一幅名画《圣马太的蒙召》。卡拉瓦乔的一生可以用“浪子”来形容。但或许因为他身为浪子,他对人性的邪恶和软弱刻画地特别深刻,对许多圣经场景的描绘也特别传神,这幅画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场景很可能取自罗马的一个酒店,右边射下的强光,照在一伙正在桌上赌博的税吏身上。耶稣带着使徒彼得忽然出现,耶稣用手指着马太,似乎在说:“你”。耶稣的身体几乎完全被彼得遮住,除了右手臂和部分脸孔,完全隐在暗处。彼得也用手指着马太,好像在说,“是他吗?”除了数钱的青年,所有的人都朝着右边看着,马太也用手指着自己胸膛,似乎在说:“是我吗?”圣马太的蒙召超乎常情,上帝竟然选召世人以为不配的小民、甚至“刁民”,其象征意义何其鲜明!


《圣马太的蒙召》,322 x 340公分,1599
罗马圣王路易堂

耶稣的手指和那道照着马太的光线代表了上帝的恩宠,让人想起了在圣保罗教堂里面,西斯廷小堂天花板上,米开朗基罗所画的,上帝创造亚当的景象。那里,上帝的手也是这样指着亚当。这正是个“马太时刻”,他是要选择继续做有钱的“贱民”,还是选择抛弃财产跟随耶稣?

在《圣马太的蒙召》这幅画的对面,挂着的是《圣马太的受难》,也是卡拉瓦乔的作品。根据传说,圣马太是在举行崇拜仪式的时候被埃塞俄比亚(Ethiopia)国王派人刺杀。凶手站在画的正中央,神情凶狠,拿着剑,正要刺下。周围是那些不知所措的惊恐人群。马太躺在地上,一束光线聚焦在他身上。马太一手高举,但那并非害怕的表示。他正在迎接殉难的来临,伸出的右手,是要与天使的树枝相连。


《圣马太的受难》,323 x 343公分
1599-1600,罗马圣王路易堂

从犹太人看来,税吏马太可能是“愚蠢”的,他舍下一切来跟随耶稣,最后把命赔掉。可是,对马太来说,这是他重新成为人的路。受到耶稣的选召,他如今不再是个被人唾弃的税吏,他是耶稣的门徒了!他不再需要向自己原来的罗马主子负责了,他也不再压榨自己的同胞了!这是耶稣的恩宠,更是马太人生的转机,从“愚蠢”变为“智慧”。从此,他用一生来传扬这位耶稣,并且终身奉行耶稣的教训。

他从“浪子”出身,或许才更能体会耶稣看顾“贱民”的心意。在《马太福音》第25章里,对耶稣的这个心意有了充分的表达:“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 40)。

正如耶稣所说的:“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路加福音》6: 32-34)


《设立守望者》

歧视是文化性的



2015年7月出版的《设立守望者》(Go Set a Watchman ),这是哈珀·李女士接续《杀死一只知更鸟》,写出20年之后发生的事(虽然这本书写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之前)。

《设立守望者》对1956年代的美国南方文化环境有了更进一步的描述,这正是那个民权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少数民族为了争取民权,开始向白人多数的社会抗争。他们启蒙的导师就是马丁路德金牧师所信奉的耶稣基督。

在《设立守望者》的末了,叔叔杰克对主角斯各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也就是这本书名的由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岛,每个人的‘守望者’就是他自己的良心。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集体的良知’这种东西。”

作者发现,“集体的良知”是不存在的,歧视是文化性的。我们如果无条件地拥抱文化,就很可能会失去良知。暴民是没有良知的,他们是“愚蠢”的,是盲目跟着领袖走的,只要领袖能暂时带来好处。

我们每个人必须做自己的“守望者”,做自己的人生抉择,我们至终必须面对自己的“马太时刻”,我们是跟着真理(耶稣)走,或是跟着群众走,还是跟着领袖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也必须扪心自问的抉择。

不过,《设立守望者》这本书还有另外一面。

叔叔杰克指出,斯各特的父亲阿提克斯律师当年虽然替汤姆辩护,但他打心底爱这批有缺陷的(白人)乡亲。阿提克斯了解这批乡亲的顾虑。乡亲们害怕自己生存的环境整个被改变,熟悉的社会的秩序受到“非我族类”的威胁。他们虽然不像从纽约受教育的斯各特,懂的可能不多,但是,他们对自身安危的顾虑还是真实的。

阿提克斯的女儿斯各特刚从纽约回来,满脑子自由平等的思想。她凭着自己的理念来批评责备乡亲,其实并没有真去了解他们的处境。所以,她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杰克认为,你如果对乡亲的顾虑没有同情的心灵,就不配指手画脚。

因此要做个“守望者”,你就不能仅仅顾虑到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的想法,更应当顾及社会全体的福利和安危。我们要脱离群体来做独立思考,以对准上帝的准则,来与意见不同的人对话,而不是躲在群体里面取暖,妖魔化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

这样,做“守望者”表示,“爱邻舍”这句话是针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我的良心不是由文化、领袖、媒体,或是由“己群”来做决定的。我们要直接面对上帝,面对基督耶稣的教导。文明与野蛮,恩慈与霸权,基督与该撒,或许也是从这里划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