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入学新生贵重装备多 "新五大件"风靡

入学新生贵重装备多 "新五大件"风靡

入学新生贵重装备多 "新五大件"风靡
日期:2007-08-30 作者:钱滢瓅;吴洁宇 来源:新民晚报
 这几天,本市高校陆续迎来前来报到的新生。打探大学新生的行囊,记者发现,多数人的学习装备都“升级”了,价格不菲的电子产品成为“大头”。

  电子装备日新月异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新生小朱赶在开学前买了台索尼笔记本电脑,她表示,不想将家中台式电脑搬来搬去,就索性买携带方便的“本本”。上海交通大学的新生小陈,由于学校建议大一学生勿带电脑,他的爸爸就为儿子更换一部新手机,作为考入大学的奖赏。上海师范大学新生小戴则在报到时带上了姑妈送的开学礼物——价值2000元的PSP,看书、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一机搞定。

  记者发现,前些年曾风靡大学宿舍的随身听、电子词典、台式电脑等大件,如今已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五大件”——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MP3/MP4(数码听)和PSP(掌上多媒体游戏机),在功能、价位上都大幅提升。

  父母心甘情愿埋单   

  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人的新装备,都是由父母“赞助”的,开销少则几千元,多的达上万元。

  上海财大一位新生的家长宋女士告诉记者,儿子考上大学,是家里的一桩大事,除了自个儿为孩子添置的笔记本电脑,亲戚朋友还送了一些,比如MP4、PSP。也有家长坦言,一些电子产品确实超越学习的范围,娱乐功能更强,可孩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总该满足一下他的心愿。

  铁壳保管箱受青睐   

  学生电子产品的日益增多引发了如何保管的问题,上海市学校安全咨询服务中心在部分高校推出的“专用保管箱租赁服务”,因此受到追捧。暑假里,就有不少学生提出了租赁申请。据悉,每只保管箱均为铁质,租用一个箱子的费用为本科生4年260元,专科生3年210元。

  个别同学对“五大件”还不满足。复旦视觉学院一名大一女生就在“松江大学城”网站上发问:“寝室可以自行安装空调吗?”

 .

TOP

该给你多少生活费?我的孩子 

该给你多少生活费?我的孩子 
2007-08-28 作者:
    本报记者王晔菁见习记者许瞡莹/文

    在校大学生生活费不完全调查

    敏敏29日将以新生的身份到上海师范大学报到。在此之前,她必须回答父母这样一些问题:你打算每月向家里要多少生活费?你又会怎样支配这笔钱?而她的父母也将给自己一个交代:该不该满足孩子的要求?给多给少,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上海在校大学生约50万人,以上问题,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都必须给出答案。

    大学生如何支配生活费,曾被形容为“人生第一次理财”。在这一元一角的算计背后,既有学生的生活态度、消费观念,也有其父母的教育理念、良苦用心。

   

    穷学生·富学生

    生活费意味着什么?一日三餐?交通娱乐?买衣请客?对大学生来说,生活费的多少,与校园生活质量的优劣能否划下等号?如何支配生活费,折射的是大学生的生活态度,还是理财方式?■理财派:随时拿个万把块出来

    代表人物:小周/复旦大学三年级学生

    月生活费支出:不定

    生活费来源:个人理财

    最节俭开销:一整个月靠吃方便面度日

    最奢侈开销:为了提早10秒钟看大盘,花1000多元买了网上证券软件

    采访约在晚间,因为早上和下午,小周都要密切关注股市,只有晚上,相对空闲,“主要是和股友讨论第二天的走势。”他道出自己热衷炒股的原因,“钱要靠自己赚。做家教什么的来得太慢了,哪像股市,一天的涨跌就超过很多人一个月的生活费。”

    小周的父母曾在同一家工厂上班,前几年,主动要求下岗,回家做股票、做生意。“爸爸专门炒股票,我妈妈做得就多了,卖过化妆品、保健品,还开过服装店。现在,她把店盘给人家,开了一家保姆中介。”父母虽不是大商人,可就是有能耐把有限的资金盘活、盘多,这让小周很佩服。

    因为父母是下岗工人,小周申请到了助学贷款,一年5000元。炒股的第一笔本钱就是这么来的。第二年,他又向父亲开口借了3万块钱投入股市。

    炒股3年多,借父亲的钱没还掉,可也无须每月向家里索要生活费。“需要用钱的时候,就从自己的(银行)账户里提,现在提得很少——实在抽不出时间来消费。午饭常常在寝室里泡方便面。但是,”他强调:“如果有需要,我马上可以拿个万把块出来。”

    谈到儿子,小周妈很骄傲:“读书出来么,就是要赚钱的,不然读书干吗?小周股票炒得不错,他爸爸也炒得不错,他俩有时候还会比赛谁的盈利百分比多一点呢。”

    (编者点评:学生以学业为重。学生炒股,不妥,不应仿效。)

    ■抠门派:揩油家人没商量

    代表人物:杨妮/上海外贸学院三年级学生

    月生活费支出:600元以上

    生活费来源:家人

    最节俭开销:减肥呀,一个月吃东西花的钱100块都不到,水果从家里搬最奢侈开销:买衣服,每件平均200多块每月600元的生活费到手后,学国际贸易的杨妮必要精打细算一番:“我要减肥的呀,三餐基本以水果为主。食堂的饭菜太油腻,对减肥不利,统统砍掉。食堂饭卡我是从来不充的,外面吃吃就可以了呀,(每月)100块不到一点吧。”

    杨妮一节约,家人就要坏分。她很“粘”外婆,隔三岔五就从学校溜回去,每次绝不会空手而回。杨妈妈一语道破女儿的小算盘:“她啊,每礼拜发神经一样跑回来,西瓜啊,苹果啊,香蕉啊,一堆堆往学校搬。手里头拎那么重的东西,跑起来不要太快哦。”

    省下来的生活费去了哪里呢?“怎么可能存银行?当然是逛街买衣服咯。”这让杨妈很看不惯:“她的那些衣服,200多块一件,我看哦,一文不值!”

    常有超支,杨妮也毫不担心:“哪家的孩子没钱,不是向父母要的啊。学校的杂费、手机充值,我爸会帮我处理,交通费嘛,问外婆讨点零钱就可以了。”好在外婆总是站在她的一边:“小囡在那么远的郊区读书,提点小要求,都应该满足她。”

    (编者点评:外婆不是摇钱树,“敲竹杠”顶多偶尔为之。)

    ■糊涂派:绝不亏待自己的嘴巴代表人物:李俊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二年级学生

    月生活费支出:900元

    生活费来源:家人

    最节俭开销:不吃不喝能够撑撑

    最奢侈开销:买烟,买小东西送女生,还要给自己添行头

    “900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很少。但我真的不清楚都花到哪里去了。”面对记者的盘问,李俊勋一脸茫然,“我想……应该都给我吃掉的吧,食堂的饭菜太难吃了,我们哥们几个一起在外面吃。又好像是买了衣服。男生也要打扮的,否则走出去多没面子。还会买烟,买小东西送女生……啊呀,反正每月都花得精光。”

    每月的头两个星期,李俊勋在伙食费上绝不会亏待自己,可日子越往后,手头越紧,饭量越小。“可买衣服的钱还是要留下来的。”

    钱花完了,会向父母伸手吗?“当然不会。已经养成习惯了,每月就900元,不会多一分钱的。”李俊勋表示,自己虽不善理财,但也绝不是“月光族”。在这个问题上,李妈妈倒也不是不能通融,“男孩子手头不能太拘谨。”由此作为前提,即使知道儿子把生活费用在抽烟上,她也不会采取“经济制裁”,担心“男孩子从家里拿不到钱,万一到外面去动坏脑筋怎么办?”

    (编者点评:抽烟不是好习惯,不应成为钱不够用的理由。)

    ■纨绔派:用钱不要小气巴拉

    代表人物:Jolin/上海大学一年级学生

    月生活费支出:≥2000元

    生活费来源:家人

    最节俭开销:我已经帮父母省了不少钱了,从小到大,上学都没让他们交赞助费。

    最奢侈开销:每个月至少800元的游乐预算“我已经帮父母省了不少钱了!”Jolin忽闪着长睫毛,一一列举她的“丰功伟绩”,“小学、初中、高中,我都是自己考取的,没让爸妈付过一分钱的赞助费。这次考进大学,也没狮子大开口,只是去欧洲玩了一圈,根本算不上什么!”

    就算2000元/月的生活费,在她看来也算是“省开销”了:“读高中的时候,零花钱每月就有1000元,现在吃住在学校,翻个倍算离谱吗?我还担心不够花呢!”再说,家里也不是供不起——爸爸是世界500强企业的财务总监,妈妈是国企老字号饭店的总经理。爸爸说过:“小姑娘嘛,多花点钱在正途上,没什么要紧!为女儿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也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妈妈附和:“小姑娘把钱用在饮食和娱乐上,不算奢侈。吃好、玩好,才能学得好。花这点钱赢得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值!”

    Jolin极少去食堂打饭。“学校附近那么多好吃的餐馆,我要一个个试下来!”这是她为自己立下的目标。如果一个人吃,每顿开销控制在20元左右,“如果和朋友一起撮一顿好的,估计就得上百!”

    “钱就是用来吃吃喝喝、出去happy的啊,不然还能用来干嘛?”所以,每月预留800元左右的“游乐基金”也是必要的。但交通费就可以被撇到一边,“哪天想要回家,或者想去逛街,打个电话叫(父母的)司机来接就好了。”

    既然“爸妈一直教育我,用钱要大方,不要小气巴拉”,在2000元之外,向他们伸手讨些买胭脂花粉的钱又有什么不妥呢?Jolin相信,“舒服地用钱”就是最佳理财方式。

    (编者点评:节俭不等于小气,花父母的钱不等于大方。)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本市高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600元左右。其中,82%的大学生达到这一水平,70%大学生的生活费由父母全部承担;高达50%的大学生每月将生活费花光,甚至透支;15%的大学生有预算和记账习惯;2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做兼职挣钱。

穷家长·富家长

    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听孩子的,还是听自己的?给的太少,会不会委屈了孩子?给的太多,会不会宠坏了孩子?这一系列问题,既是考问家长是否尽到抚养的责任,也在考问他们自身的消费观念?

    ■稳妥派:保证基本生活

    代表人物:张爱娟/45岁/单位待岗,在家炒股/一子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一年级

    月供:600元+手机费报销

    我们夫妻俩收入不是很多,属于中等水平吧。儿子考进大学后,我们就开始商量给他多少生活费。

    给得多了不行,他虽然18岁了,可在我们眼里还是小孩子,常常管不住自己。手头钱多了,容易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这不好。给得太少也不行,他要是吃不饱吃不好,我会心疼的。

    我们的原则是,基本生活要保证,一天伙食费15元到20元左右,20天就是三四百,从学校到家,来回车费大概50元。还得给他留点钱买饮料、买水果、应应急什么,加在一起,600块。他的手机费寄账单直接寄到家里来,我们帮他付,基本上七八十块。这个要保证的,万一有急事要用电话呢。

    我们鼓励儿子多学点理财的知识,他有时候也帮我看看股票什么的。但到底是在读书的学生,不能老想着赚钱,不顾学习。当然,他如果肯在外面做点家教,赚点钱,活络活络也是可以的。如果他不想打工,我们给的钱也要保证他能够吃好生活好。

    对于这样的分配,儿子基本上没意见。他的要求就是,开学前给他买台笔记本电脑带到学校去。这也好,至少他不用晚上跑网吧了,比较安全,学习也需要的呀。

    ■激进派:早点经历风雨

    代表人物:陈庆国/48岁/高中数学教师/一子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二年级

    月供:200元

    200块钱,是我给儿子的最基本生活保障,够他吃食堂,坐公交车回家。

    儿子还在求学,他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他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供给。供给,当然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个“最基本”和“够用”不是等价的。钱不在多,够用就好,我一贯这么要求自己的,现在也用来要求自己的儿子。

    你要在学校里维持体面的生活,伙食、穿着要上档次,你就要自己去赚。我帮他算过,一个星期做一次家教,两个小时30到40元;一个月就是150元,周末去他叔叔的电脑店里站半天班,50块一次,一个月200元;再加上他自己在网上开的那个电脑配件店,一个月起码有400块的收入。空闲的时间用来打工,就没时间打电脑游戏,这样也不错。

    儿子刚开始有抵触情绪,倒不是觉得钱少,而是觉得这样打工钱来得太慢。我答应他,大三以后,我借钱给他做股票,但在此之前,他就得做做“苦工”。他要是特别想要哪样超出他的经济能力的东西,完全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要有道理,老爸给他专款专用就是了。■溺爱派:我的钱就是她的

    代表人物:方先生/49岁/500强外企副总裁/一女就读于上海外贸学院

    月供:1500元

    人家说女孩子要宠,这话我觉得有道理。小姑娘,又没有什么特别大开销,买点衣服、吃点好东西,这些最简单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吗?我的能力供得起,我就供,也不会和别人比较。

    人家给三四千的都有,我觉得我一点儿也不多。我对她的要求很简单,在学校好好读书,其他的都好说。

    说到底,我的钱就是我女儿的钱,我死了还不是都给她,现在多给一点有什么关系?有的小姑娘读大学的时候就知道轧有钱的男朋友,想嫁给有钱人,难道那样就好了?还不如我们这样宠着点儿,至少她生活得比较单纯快乐。

   我女儿蛮好的,她也不会再问你多要钱。有时候我工作忙,忘记给她钱了,她也不催我。我想起来后再问她怎么不提醒我,她说,她也没有特别需要花钱的地方,上月还有点盈余就接着用了。我还给过她一张信用卡的副卡,遇到急事可以刷卡。她也没有怎么拉过,一个月顶多拉掉两三百块。

    专家观点:不苛刻·不放任

    ■观点一:够花就是正常额度

    观点提供: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谈到大学生的生活费,于海先表明态度:给多给少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和学生的消费水平,因此“很难有一般建议”。

    目前,大学生生活费的流向主要集中在饮食、文具书籍、通讯和应酬交往这四方面,其中又以饮食占绝大部分。“只要家长给的生活费,可以囊括这些基本需求,那就是正常的额度。”大学生还处于心志的发育阶段,如果在生活费问题上过于苛刻,会使他们因为“做不了很多事情”,进而产生自卑感。

    于海的儿子,目前还在复旦大学读书。“在保障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加以限制”,是他划定儿子生活费尺度的大前提。“可以透露的是,每个月我给他的生活费只有几百元。当然,物价在涨,每过一段时间也会适当增加。”

    对于那些对孩子过于大方的家长,于海的建议是,“生活费不能给得太宽松。当孩子手头有过多的闲钱,就会产生额外的‘用钱计划’,对他们不见得有多大好处!如果家长还是勒紧裤腰带供孩子挥霍,那就更不可取了。”

    ■观点二:“大手大脚”培养理财

    观点提供:顾骏/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顾骏同样也为孩子的生活费问题伤过脑筋,反复思量的结果是,“孩子要多少就给多少,不要刻意加以束缚”。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勤俭节约固然是好习惯,但父母多给孩子生活费,也能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支配‘大钱’,从而做出一番事业。”顾骏说,他的体会是,所谓的“大手大脚”,有时更能锻炼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TOP

我父母一分都不给,都是学校赞助的,哈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