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换冷遇?感恩教育别搞“突然袭击”
--------------------------------------------------------------------------------
今年,巴蜀小学六年级毕业典礼十分隆重,地下铺设了红地毯,486位毕业生着黑色博士服、戴博士帽,廖校长着正装、打领带,面带微笑,双手捧上毕业证书给每位学生,然后鞠躬祝福“同学,祝贺你”。然而,多数学生对此显得无动于衷,领完毕业证就扭头下台了。
(7月5日《重庆晨报》)
□马龙华
小学毕业典礼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大事,校长在此时此刻做出这样的举动,体现了学校对孩子们的重视和真诚的祝福,很有意义。只是,面对校长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孩子们不吓坏才怪呢,哪还来得及还礼。而校长刻意地给孩子们作示范,“逼迫”他们领悟,倒显得有点滑稽和尴尬了。
以前曾有人在网上曾经抱怨过给别人让座而没有得到“谢谢”,没想到,几乎所有的人都指责让座的人,说“让座就是为了得到谢谢吗?”而没有人批评被让座者。生活中我们经常接受和灌输应该奉献的精神,而极少教人去感恩。如此看来,孩子们不还礼或许也在情理之中,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还记得以前每天早晨上学时,学校门口总有几个少先队员值勤。他们穿着校服,戴着袖章和红领巾整整齐齐地站着,每当老师进校时,他们都要鞠躬并且说“老师早!”可我们的某些老师没有任何表情,别说没有一声“谢谢”,连一个微笑或点头也没有。久而久之,孩子们也默认了这种看似多余的问候,到今天发生面对校长鞠躬祝福而“扭头就走”的局面,想必这就是师者“为人师表”的最好结果吧!如果再回过头来责怪孩子们不懂事,那就太显教育的作秀和苍白。
常怀感恩之心,对人说声谢谢,是做人的基本礼节,哪怕是陌生人。而鞠躬行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对于成人而言,尚能理解接受并还之以礼,而年幼的孩子们呢,面对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校长的突然之举而一时不知应对,这并不能单纯地说是孩子们不懂得道谢还礼,实在是感恩教育对孩子的一种“突然袭击”,吓着孩子们倒是小事,只怕是这种教育的方式成为育人者的常态。感恩教育本应从平时的一点一滴抓起,临时抱佛脚那只会让自己难堪。
其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何不在如此有意义的一刻适当地点拨引导一下孩子们,告诉他们在这样的重要时刻需要怎么去做,为他们的人生留下更完美的回忆呢?
只怪鞠躬祝福“水土不服”
□邓学志校长给毕业生鞠上一躬,送上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国外的一种通行做法。然而从中国历史传统来看,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观念深入人心,感恩的主体每每是学生,感恩的对象每每是老师。老师给学生鞠躬,很难不让人措手不及。
还有一个原因:国人是很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自己情感的,成人的这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上的反应,也造就了孩子们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之下,期望小学生们能够说一声谢谢,认真地还上一躬,显然是不可能的。
由此看来,将校长的鞠躬祝福遭遇“冷遇”,一味地归罪于小学生们缺乏感恩之心,显然是太过武断了。尴尬局面的出现,其实是因为这种西洋的毕业仪式在中国的土地上“水土不服”。在中国,校长要表达对学生的毕业祝福,可以有更多、更好、更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方式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向学生行此被国人始终认为是给尊者、给长者的“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