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超越,只在受苦之后

超越,只在受苦之后

超越,只在受苦之后
http://www.weibo.com/p/230418639 ... 418639419120102vi8w

文/高伟川

每当我见到陷害我父母的人,我就狠狠地瞪她,心里诅咒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争气!”我从小就看到父母的人生苦难,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忠心耿耿,但他们得到的却是不公平的待遇,肉体与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我也目睹父母的好朋友,出于妒忌与自我保护,陷害和出卖我的父母……这些都是我的心灵中抹不去的记忆。

当我步入社会以后,我也同样经历了人之间的虚伪。我所经历的痛苦,虽然不能与我的父辈相比,却使我知道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逃避苦难,没有什么时代可以逃避苦难。因为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不好的人存在,都有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生离死别,都有自私自利和尔虞我诈,都有生活的艰辛。

在别人看来,我的一切还算顺利。虽然小学时,因为父母文革的问题,我不能进入外交小学和舞蹈专业学校学习(那时我已经考取,但就是不能进去),我曾险些放弃学习,但我立志为了父母争一口气,终于没有放弃。

我默默努力着。从小到大,我都当选学生干部,小学当班长、中队长、大队长,中学当学习委员、英语课代表等等。每当我见到陷害我父母的人,我就狠狠地瞪她,心里诅咒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争气!”

我读的是中国一流的大学,且30岁就出名了,被称为“中国青年美术评论家”。短短几年中,我出版了不少书,还有自己的《艺评文集》。但我的内心深处是极其不快乐的。我虽然得到自己努力追求的,也为父母争气了,但我发现,我的内心却很惶惑,两个“我”同时集于一身:一个我渴望成功的荣耀,希望享受人生,另一个我又觉得,我并不想要这样缺少真诚的生活。成功了又怎样?也不过如此!

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快乐,我总是希望我的人生可以更加有意义,有一种更崇高的目标。我不想重复父辈的生活方式,我也不想受他们所受的苦。我想要一种“超越”的生活。然而,我却根本不知道那究竟是怎样的生活。

原来,这是必不可少的受苦

1995 年的一天,我的大学同学从澳洲回国,向我传福音,给我讲圣经,我立刻决定接受耶稣为我生命的主宰。我觉得这就是我一直所向往的“超越的生活”。

当耶稣的爱进入我心时,我开窍了,明白了为什么我的父母受苦,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真诚,为什么这个世界充满苦难。我的内心开始溢出从未有过的快乐,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我不由自主地将我的感受、将圣经对人生的解答,讲给同事和朋友。我觉得我的人生终于找到了意义,我以往常常思考的“苦难人生有什么意义”,终于有了答案。

我的心莫名地快乐,无论在做什么,心中都只想祷告。似乎顺境或逆境、成功或失败,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因为我的生命中有了耶稣的生命,我与神再不会分开。我不想再追求以往那“成功的荣耀”了,我一心希望告诉所有人,神才是人生真实的盼望。

对伤害过我父母和我的人,我没有了恨,只有怜悯。我也不再讨厌那些我认为虚伪的人,我真诚地向他们传福音。不久,我辞职,做了“传道人”。面对朋友们的嘲笑与冷漠,我体会了耶稣十字架的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我真诚地对他们说:“你们现在不明白我所做的,但有一天你们会明白。即使活着时不明白,死后也一定明白。”

在传道中,我经历了一些磨难,但《罗马书》8:17如此说:“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我们都很喜欢得荣耀,很少喜欢受苦,可是,这里将“受苦”与“得荣耀”并列在一起,似乎在“得荣耀”之前,一定先要“受苦”。耶稣已经为我们受苦,并得了荣耀,给我们带来永恒的希望。我们这些跟随他的人,也走着他走过的路。我看到很多基督徒的见证,多姿多彩,数不胜数,但其不可少的,是为福音受苦。

否则,我们的人生实在太冤了

我对父母以前受的苦感到庆幸,因为没有那苦难的经历,就没有今天他们对福音深刻的体认。我的父母在晚年双双接受耶稣,他们说:“虽然接受主太晚了,但有了主,什么都值了。否则,我们的人生实在太苦、太冤了。”

当我刚刚辞去我为之奋斗多年的美术评论工作,准备全职事主时,我的爸爸就在一次聚会中突然尿血,发现是膀胱癌。他那时刚刚信主,非常赞同我的辞职决定。这次的经历,使我们体会了耶稣话语的宝贵:“……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神给了爸爸极大的安慰。弟兄姐妹日夜轮流,在病床前看护他,连医生都觉得奇怪:“您怎么有那么多孩子?”爸爸感到十分自豪,是笑着上手术台的。医生、护士为之惊讶。

爸爸生平第一次,感受到如此的大爱,及属天的平安。每当他睡觉醒来,他不但不像别的病人那样觉得疼痛,而且,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不同的弟兄姐妹在守护他。他常常为此作见证,还带了同病房的人信主。爸爸说,若没有耶稣,我怎么能有如此享受痛苦的体会?

是耶稣的生命,让爸爸超越了病痛。是神的超越的爱,使我们一家在苦难中,还可以赞美与感恩,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神给我们受苦的使命,正如《哥林多后书》1:4-7所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这安慰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再看看妈妈信主的过程,我同样禁不住赞美神。妈妈是老党员,却在满腹委屈中度日。一生的努力,换来的是晚年全身的病痛。

她信主后体会了神的爱,重新有了盼望。她常与爸爸出去传福音,她的腿已经不能走路,爸爸就用轮椅推着她,到满是练气功的人的公园中,发福音单张。

爸爸、妈妈的家,就是弟兄姐妹的家。爸爸、妈妈把年轻的弟兄姐妹,都当作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弟兄姐妹都称呼爸爸为“高爸”,称呼妈妈为“高妈”。爸爸、妈妈家的聚会,很蒙神的祝福,常常有人决志祷告。有一个受过感情伤害的女孩来聚会,她看到妈妈行动如此不便,还那么热情的关心她,又得知爸爸也是癌症病人,她看到他们生命中的喜乐,就惭愧自己那么年轻、健康却轻生,活得没有精神。后来,这个女孩信了主,还把家人带来信主。

如此,几年如一日,爸爸、妈妈实在是影响了不少的人(在中国大陆,许许多多像爸爸、妈妈这样的人,被神祝福,为神传福音)。妈妈的去世,也成为见证,感动了许许多多人的心。有些老党员说,基督徒的死,是如此的美和从容,这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在痛苦中,才可以看到我们的心如何

人生充满了各样的苦。神创造的人原本是何等的荣耀──美好的大自然是为人预备的,神还给了亚当管理自然界动物的权力。然而,人却违背了神,犯了罪,痛苦也随之而来。

神并没有因为人的罪而放弃人,他要解决我们人生的痛苦,用他那慈爱与公义的十字架来救赎我们。因为神是公义的,所以我们犯了罪,必然要受罚。但神爱我们,他代替我们受刑罚。他道成肉身来到我们中间,尝尽人间一切的苦,耶稣曾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耶稣放下天上的荣华,成为代罪羔羊,忍受一切羞辱与折磨,最后,惨不忍睹地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是受苦的代表,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痛苦大过耶稣。

耶稣受苦完全是为了我们,他是无辜的,他并不是为自己的罪而受苦。我们受苦却是因为罪。虽然有时我们受苦,并不是因为自己直接犯罪造成的,但罪的污染是全球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人在痛苦中总会问: “神为什么不拯救我们呢?”其实神早已施行了拯救──早在我们出生之前,他就为我们代罪,极其痛苦地死在十字架上。藉着十字架,神已经向我们显明他的拯救。

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向我们诠释了痛苦,他那憔悴的面容,流血的身躯,痛苦的呼喊,已实在地表明,他与人类痛苦的完全认同。他用他自己的身躯担当了全人类的痛苦,他与那些在黑暗中的困苦者同受苦,他为人类的罪而忧伤。因为耶稣,十字架虽是一个令人颤抖的标志,却将死亡永远地判了死刑,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永恒的意义。

我们的世界充满着不合理,有时候我们会经历极大的悲哀与痛苦。但是,神已为我们预备了永远的平安与盼望。只要我们接受,接受神慈爱的拯救,那么我们的一切痛苦,就由神亲自担当了;当我们仰望十字架的时候,我们的一切痛苦都算不得什么了。这正如《罗马书》8:18所说:“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

耶稣体会我们一切的感受,因为他早已饱尝。圣经也同样提醒我们,凡敬虔度日的都会受逼迫。因此,我们跟随耶稣的,必定会受许多的苦,心灵与肉体都免不了种种的痛苦。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痛苦中,才可以看到我们信心如何,这是对信心极好的测验。苦难中的见证,也最有震撼力。就如《我心灵得安宁》,这首我们常常唱的赞美诗,作者是在四个女儿沉船丧命的极大悲伤中写的这首诗歌。如果不是神亲自安慰,又有谁可以在这样的痛苦中,还能说得出“我心灵,得安宁”?这首诗歌的作者,在痛苦中更认识神,更能告诉人:神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如果没有那一种伤痛中得安慰的体验,就不会有这首安慰了无数人的诗歌。

诗歌《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作者是一位盲人。她因为医生用错了药物而失明,她却说:“医生会错,但神不会错。我要在黑暗中赞美他。”于是,她在失明的状态下不断写作。现在我们唱的赞美诗歌,多首都是她创作的。她说:“我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将来睁开眼睛,第一个看到的就是主耶稣。”

还有许许多多的见证,数不胜数。使徒约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岛后,写下了《启示录》;约翰本仁在监牢里,写下了《天路历程》;贝多芬在耳朵全聋的情形下,完成了第九交响乐……当我们的生命处在黑暗之中时,神仍然是可信的,他以他的恩慈与怜悯来安慰我们,他有着永不改变的应许。我们若与他一同受苦,也必与他一同得荣耀。神使我们的人生超越了。

作者来自北京,美国基督工人神学院毕业,现居温哥华。
本文首发于《海外校园》。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