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猜单词
NEW!
注册
登录
帮助
旺旺网
»
小学(和择校学)
»
圈子
»
万航渡路小学
» 克服父母内心的恐惧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起提问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打印
【有
1
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克服父母内心的恐惧
1楼
小土豆爸
小土豆爸
(生机勃勃) 发表于 2008-11-7 11:06
只看此人
克服父母内心的恐惧
克服父母内心的恐惧
文:小巫
原发《都市主妇》2004年8期
在我经常探访的一家育儿网站上,一位母亲自称“一个伤心的妈妈”,向大家诉说她的困惑。她给三岁的女儿总结了两项“缺点”——内向、胆小。具体事例如下:
其一,某天晚上她带着女儿在饭馆吃饭,饭后要求女儿去收银台交钱,女儿不愿意去,妈妈“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女儿就是不肯。母女僵持了20多分钟,最终还是妈妈自己交了款。这件事情让妈妈“很伤心”,因为她在女儿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得到的结果却是女儿“连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其二,只要上街,女儿就必须牵妈妈的手,少牵一会儿都不行。给妈妈的感觉是“她非常没有安全感。” 为了女儿,母亲辞职回家做了全职妈妈。“平时对她小心呵护的,就怕她没安全感。我有一个朋友,对孩子远远没我有耐心,可她的孩子上街都自己甩开腿跑,她还比我宝宝小1岁。”写到这里,这位母亲不由得悲叹——“这么胆小的宝宝,我该怎么办啊?”
三岁的孩子不愿意独自去收银台交款是很正常的,成年人眼里的小事一桩,在幼儿眼里却是天大的挑战。如果父母希望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可以每次付款时领着孩子去收银台,先给孩子做示范,再找机会鼓励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交款,而不是一下子就把孩子推到陌生人面前独立完成一项任务。
三岁的孩子上街喜欢牵着妈妈的手也是很正常的,甚至值得表扬,说明这个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三岁幼儿还不能够应对四周繁杂的环境、必须依靠父母保障人身安全。那个朋友的两岁幼儿在街上乱跑,其实很危险。
由此看来,这位母亲的伤心显得有些小题大做。细细问一问,原来是孩子的爸爸比较内向,这是妈妈对丈夫最大的不满意,爸爸也不喜欢自己的内向性格,因此夫妻双方都非常期望女儿性子开朗大方。谁知遗传基因并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孩子还是像爸爸,内向、拘束、腼腆。妈妈不愿意接受丈夫的性格,转而试图塑造女儿,甚至问“大人我改变不了,孩子我难道也得无条件地包容吗?”
让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的处境:妈妈对自己不满意,爸爸也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什么呢?自己天生的、遗传的性格,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起码在三岁这个年纪是没有能力改变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她会多么地自卑啊!每天生活在父母对自己不满的紧张气氛和压迫感中,她还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吗?但愿她永远不知道妈妈说过——“说实话,如果孩子长大后真的不是一个大方开朗的孩子,我会失望,虽然我是那么的爱她。”这种不现实的期待和失望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不知从何时起,在某些父母眼中,内向变成了一种缺点。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世界才丰富多彩,人际结构才稳定平和。内向的人自有沉静、安稳、含蓄的优势,外向的人则可能由于浮躁、张扬而遭受挫折。但是一些家长不能够辩证地看待性格差异,急着把内向型格的弱势与外向型格的强势相比,害怕自己内向的孩子会在竞争中“吃亏”。
这属于典型的父母内心中的恐惧在作怪。作为家长,如果你有藏而不露的内心恐惧,你的孩子肯定会受到影响。小孩子尚不能够探测出你到底害怕什么,但是他们能够准确地察觉到你什么时候不高兴了、烦躁了,你的呼吸急促了,你的脸色难看了。当你发怒和焦虑的时候,就是你深埋心底的恐惧趁机在兴风作浪。
这些恐惧是些什么东西呢?就是那些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的自身缺憾,家人(尤其是配偶)身上令我们感到不满、厌烦却又无能为力的缺点,以及生活中的挫折经历给我们留下的屈辱和遗憾,还有面对未知和未来所产生的焦虑和担忧。心理学大师荣格将这些统称为我们内心的“阴影”,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荣格说,“所有的潜意识都会得到投射。”我们会把内心的阴影投射到周围的人身上,就像把一个影像投射到一只屏幕上一样。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理想的屏幕。我们不愿意挑战自己内心的阴影,但是却渴望迎头痛击投射到我们身外的缺陷,因为这样做比较安全。把自己想抛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之后,父母便开始向那些阴影宣战。他们对自己不满,却没有勇气面对;他们对配偶不满、企图改变对方,但是没有成功;他们在生活中受了委屈,却无力反抗;于是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当作敌人,力求取得胜利。
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受伤最严重的,恰恰是无辜的孩子,而且这种伤痛往往伴随他们一辈子。
有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追求完美的人很难快乐。”理智、成熟的人能够冷静地接受现实、积极地寻找平衡,对人生不求全责备。然而,一些家长却难以接受自己孩子的个性,总希望孩子完美无缺。事实上,那些看着孩子不顺眼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就很低。他们真正不能容忍的,还是自己(或者配偶)身上的“毛病”;他们力图修正的,是自己某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他们竭力要在孩子身上弥补和实现的,是自己未竟的心愿。
其实,通过努力,这些父母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和现状。但是改变自己太痛苦了,人们本能地回避这一条路,而更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个“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往往还冠冕堂皇地打着“严格要求、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孩子是无辜的,也是无助的,他无法反抗父母,只有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不幸的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也很难对孩子满意。孩子生活在批评、指责、自我否定之中,在父母制定的难以企及的高标准面前,感到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还怎么能够成长呢?
孩子最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呢?100%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大部分幼儿的一些表现——扔东西、抢玩具、淘气贪玩、认生害羞、哭闹耍赖、反抗父母,等等,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状态,只需父母宽厚的包容、耐心的引导,孩子会慢慢懂得道理,并且在“错误”中成熟成长。但是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如意表现如临大敌、拼命纠正,担心“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得了…”甚至由于害怕丢面子、被人当作无能失败的家长,而不惜牺牲孩子的自尊。父母最好先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寻找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再审视所惧怕的后果是否就是孩子的必然现实。人的性格会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而产生变化,经常有妈妈感叹“成为母亲改变了我的一生!”更何况一个三岁的孩子?因为孩子的一次行为而过分担忧她的未来、甚至给她贴上性格标签,是不是显得有些荒唐?
下一次孩子的某些行为或特点让你不满意、担忧焦虑、下不来台以至勃然大怒时,先别急着对孩子发泄,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你是对谁不满意呢?你为什么这么焦虑这么担心呢?尤其当你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收效,想一想这些期望是否现实?是孩子能够达到的要求吗?符合幼儿成长的规律吗?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吗?是孩子使你失望了还是你自己造成了失望?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答案就在你手中。
积分 792 真实性 8 宝宝信息
查看详细资料
编辑
引用
回复
TOP
等待验证用户专区
.
金币
4936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6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2楼
dolphoni
dolphoni
(家有小儿初长中) 发表于 2008-11-7 17:30
只看此人
人不可在无菌的环境中生活,同样孩子也不能不去经历一些必要的正的困难和挫折,父母 替代了,帮他越过了,那将来一定会要补回来的,与其将来再去承受去经历,不如按正常的成长规律吧。.
金币
4968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4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3楼
小土豆爸
小土豆爸
(生机勃勃) 发表于 2008-11-18 10:57
只看此人
自己再读一遍.
金币
4936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6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4楼
萱妈咪
萱妈咪
(......) 发表于 2008-11-18 13:13
只看此人
顶!
做父母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学习中!.
金币
20710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6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最近访问的版块 ...
初中(和小升初择校)
竞赛考级
康健园
秀逗宝宝
情感生活
消费者
宗教与信仰
教育杂谈
会计天地
高中(和初升高择校)
园丁联盟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记录
公众用户组
个人空间管理
广告设置
基本概况
流量统计
客户软件
发帖量记录
版块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交易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