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温家宝教师节到北京黄城根小学听课并畅谈教育改革想法的新闻,想想半年来呕心血跑断腿为孩子升学的经历种种,很有感触。
温总理讲的确实好,不仅在尊师的社会意义上,也在教育的技术层面上。
上海市今年小学升初中就让我们家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惑:孩子们平时的学习成绩不量化为分数(大家都是“优良”;区统测分数竟然不下发不公布),这就根本抹煞了学生之间的比较差异,抹煞了相对客观也相对公平的量化标准,让你无从评价孩子,于是家长们被逼得只能求助于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际的、权力的资源!!如此才可能进那些竞争激烈收费较贵的民办(改制)初中,或者好的公办初中(特色班)。整个小学教育体系竟然是这样一个评测失据的结果,怎不让人困惑!
上海市教育局还要求初中招生不准考试(似乎考试倒成了不公正的根源?难道不考核才公平吗?才全面发展了?才有素质了?这是不是误导呢?)这又使得招生的各个学校只能根据各种社会考试体系(各种证书、比赛获奖)、根据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贫富程度)以及非量化的人为评语等来判断生源,这就把社会考试体系权威化和放大化了,似乎一个社会比赛证书就可以胜过学校平时的无数良好成绩,家长将更被导向让孩子平时没有周末没有轻松的游历,周末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各种补习班强化班……这形成了一个怪圈:以素质教育的名义而强化了应试教育,以减负的名义而反倒增加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以貌似公平的教育政策导致绝对不公平的结果!
说的更直接一点:在上海现在的政策下,要么学生自己优秀,要么学生的家长“优秀”(有权或有钱),你才可能进得了好的学校。问题是,现在的政策在如何评价学生是否优秀这方面,有意模糊了标准,导向了远离相对公正的、客观的、平时化的考核体系。
这里想提请上海市教育局的政策人士和领导,认真领会温家宝总理这段话: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第二个是,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而不是低了。"
shaonianxin@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