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儿童认识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他们的心灵上。儿童习惯于依靠感觉去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用直觉理解物象的基本特征。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出自于内在的直觉。儿童无时无刻不在用着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心灵体验。存他们的眼中世界是泛灵的、游戏的、无规则的、童话式的••••••所以这个特定年龄阶段中的每一个人无一不具备了艺术家的气质。
生活背景、先天特质、生存环境的不同,促使每位儿童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必然有差异。同时,他们受不同环境、不同遗传因素和不同教养的影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会有很大差异。事实上,儿童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会经常针对儿童观、教育观和方法论进行思考。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这些特点,只有尊重了,我们才会俯下身来和孩子平视。其实,平视孩子,即是有了基本的儿童观。在平视的基础上,我们试图更加近距离的接近儿童,和他们用同一视角观察世界,这让我们十分惊诧和新奇:原来儿童的眼里和内心会是这样美丽!
我们一次次把儿童的认识方法和艺术活动连接起来,终于读懂了这种无障碍、纯自然的情感表达的视觉语言。这些创作痕迹是一种无需用句式的合理性和词汇的准确性来评量的常态语言,甚至有些语言只有儿童自己才能够读得懂,这是完全的内部语言的直观呈现,足以让孩子率真地表现自我。
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工作状态和创作痕迹。任何艺术活动都对参与者的情绪情感有着苛刻的要求。当儿童的工作状态被我们琢磨之后,“细想慢做”、“平心静气”、“轻声细语”、“锲而不舍”等等这些艺术家的最基本品质被强调。而这也是每个人面对高质量学习、高质量生活的最基本的品质。在工作室里,孩子们全情投入,愉悦自我成就自我••••••那一刻,他们就是真正的艺术家,随之产生的创作痕迹,即成为美丽无比的艺术品。
儿童的工作不一定产生出符合成人审美标准的结果,即使没有结果,参与了就好!因为那是真正的心灵!因为,这种无障碍的自由表达的视觉语言将随着年龄的增长飞速逝去,无法逆转。所以,不由得让我们愈加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因为我们完全被那种自由的表达所感染。而这与儿童智力水平与美术技能没有丝毫关系。这也就是我经常跟老师们强调的“儿童泛美术能力”的培养:一种由专业美术教师面对儿童进行的一种“非美术专业培训”的教育。
——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