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0是一位叫willow86的网友在天涯论坛上的报料,涉及语文和数学单元测验试题的设计和判卷问题。
单元测验,不同于升学考试、招生考试、招工考试等外部选拔性考试,不能用于鉴别学生(不能有在单元测验中非得把学生分成一二三等的想法),更不能用来为难学生,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单元测验是内部考试,在性质上依然属于作业的范畴,既有检查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的功能(总结性评价功能),也有发现本单元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失的功能(诊断性评价),更有促进学生巩固、提高的功能(形成性评价或发展性评价)。合格的教师会充分发挥单元测验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不合的教师只看重单元测验的总结功能。
willow86的批评性分析显示了例中单元测验的问题,渠渠妈老师的专业分析让我们多少明白了老师设计试题的用意,同时发现了willow86某些偏激之处。
1. 关于背诵和默写
willow86说:接下来是默写,题目是“我们学过《桂林山水》一文,请将下面句子默写下来”,然后就是整段的要默写,这有什么用?死记硬背别人的文字有什么用?
渠渠妈老师:每个单元都有重点课文,有的要求背,有的要求默,各有侧重。文质兼美的段落通过诵记背默,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个和无意义的死记硬背有本质的区别。
007理解并赞同老师的观点。反对死记硬背没有错,但不表示在理解基础上的适当背诵一些美文的要求就是错的。朗诵和背诵,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桂林山水》文字比较浅显,经老师讲解,小朋友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背诵一两段文字优美的课文,这种要求并不过分。小朋友在单元测验中背不出来,作为家长和长辈不应该指责背诵要求,不应该指责老师,而应该批评和引导自己的孩子。当然,这不过是一次单元测验,不必那么紧张。单元测验没有全做对,并不全是坏事。能够帮助孩子发现了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并且让孩子有机会弥补,避免大考时丢分,这不是一件好事么?
问题是:怎么检查孩子是否达到背诵要求?例中的老师用是默写的方法进行检查。007怀疑的是,要求背诵的部分是否存在一些尚不要求学生会写的汉字?如果有,默写要求就高了。硬是想通过默写来检查学生是否背诵相关段落的话,那就应该允许学生写错别字或用拼音替代不会写的汉字。其实,默写并不是检查背诵情况的唯一的方式。我孩子在中低年级一直有语文英语口试,口试中就可能有背诵要求。
2. 关于阅读理解
还有个题目:《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willow86说:我侄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后面一把好大的X。但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么?为什么“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不能喜欢?就一定要喜欢“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对比这2句,我也喜欢“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 影子。”这句话!!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你能把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 下来吗?”才对!
渠渠妈老师:按常理来说,这种题目只要句子抄写无误应该就OK的,如果老师公布标准答案……估计另有原因……
渠渠妈老师和willow86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都赞同在阅读理解时允许言之成理的个性化解读。渠渠妈老师推测“如果老师公布标准答案……估计另有原因……”,007非常好奇,可能会有什么原因呢?
willow86的批评是有针对性的。翻看现在的教辅材料,阅读理解方面的选材和设计中,有许多让我们这些有正常语文水平的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我孩子已经是小四生了,喜爱读书,读书的品位、层次以及阅读量超出了当年007的初中水平。可是,他在做语文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时总是很烦恼,缺乏自信。因为,他的回答老是对不上“标准答案”的眼。记得三年级时,有篇阅读文章,讲的是:三个朋友中一穷二富,穷朋友天寒地冻时向富朋友借衣服穿。一个富朋友婉言谢绝,另一个则寄去了一件旧棉袄。后来,穷朋友发达了,招待两位昔日的朋友。席间,他拿出了那件旧棉袄,诉说对朋友的感激之情。这让另一位朋友感到羞愧……这篇阅读材料最后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我孩子填的是《两个朋友》,结果被老师判为“错”,其标准答案是《一件旧棉袄》。007觉得,老师的答案很不错。这么命题,作为一个参考答案,也确实符合小三生的一般水平。可是,能说我孩子就命题就错了吗?
007问自家孩子:文章一开头明明写的是三个朋友嘛!你为什么给文章取《两个朋友》的名呢?
孩子回答:说是说三个朋友,实际上只有两个算得上是真正的朋友,那个不帮忙的人不是朋友。我这个标题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是有别的意思的!
007听了,禁不住为孩子这么命题拍案叫绝。可是,老师却不加深究就匆匆判它为错。孩子中那种个性化理解和个性表达的意愿,不就是这样渐渐被磨灭了吗?
3. 关于古诗
试题: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 起了一首诗:( ),( )。
willow86的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把大大的X。willow86甚感奇怪:我也是想到的这2句。好奇地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willow86议论道:哎~这就奇怪了,因为是个春天的夜晚,就要是这句有春风的???要这个思念故乡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的!!一个东北人春天思念故乡,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更准确。再扯远点,思念故乡,一千个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样的诗,这个也可以有标准答案的么?
渠渠妈老师:如果是单元练习,可能是针对本单元所教古诗掌握情况做一次反馈。题目以“一个春天的夜晚”开头,本身其实有暗示。孩子在审题和答题技巧上有待提高。
007觉得,渠渠妈老师的解释和提醒都很中肯。willow86可能会反驳说:就算是单元测验,我家侄子能够想起小一时学的古诗,并用它来回答老师现在的提问。这不正好可以说明我家侄子学得扎实,用得灵活吗?这样的学习状态应该得到肯定。你可以提醒我家侄儿要知道本单元里学的古诗也很恰当切题,但你不能因此说我侄儿的答案就是错的呀!
嘿嘿,这样的反驳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让007家的孩子来做这份试卷,他很可能不填写李白的诗,还说得出其中的道理。他在小三暑假时对所学的几十首古诗进行过研究,找出了10首想家的诗(见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10#pid6615753),他小四上学期又学到5首想家的古诗(见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11#pid6690839)。儿子和007作过一番研讨,我们发现:古人写想家的诗,一般都是在秋天,经常是在中秋。诗中往往会写到月亮,以及秋霜、秋风、秋菊、秋叶、寒鸦、客船之类令人心生寒意的萧杀景象。还就是诗中往往会提到与家乡有某种关联的东西或习俗,如歌声、乐曲、童谣、笛声、钟声之类,这些东西会带着诗人穿越时空,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是思乡心切、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李白,错把月光当秋霜。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在中秋或深秋,才会产生这种错觉或怀疑。基本上可以说,《静夜思》表现的是诗人秋夜想念故乡的心情。因此,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回答例中所说的语文测试题,是不恰当的。
可是,这么要求小学生,就太深太高了。估计很少有老师会和小朋友一起把《静夜思》欣赏到这么深,甚至许多成年人也没有细想到这个程度。既然如此,有小朋友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答题,老师阅卷时最好不要判人家错了,毕竟能够超越单元课文想到别的古诗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老师在点评时,可以对学生们说: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马虎虎算对。但是,李白这首诗写的是秋天想家,而题目要求的是填两句春天想家的诗。春天想家的古诗可能有许多,我们这个单元就学过一首。是什么啊?……
要是这样评论分析一场小测试,那孩子们就会学到许多东西了!
另外两道不是语文题,而是数学常识题。考问考问一些数学常识并无不可,但是,判“π是圆周率”的回答是错的,规定标准答案是“π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这是非常不恰当的。第一,这样的“标准答案”及其表述并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这个“标准答案”看似严谨得令人敬畏,实际上狗屁不是,还不如“π是圆周率”来得有信息量。真要想严谨,那就应该这么严谨——“π是圆周率的简称,是圆周长度与圆的直径长度之比,它是一个常数3.1415……,这常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拉倒吧,等孩子到了中学,说这些也不迟。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 15:4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