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是一面,还有另一面你没有看到。
我当时感觉苦恼的有几点:
1、在社会转型期,大学对自身的定位很不明确。这就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即使是一流的大学,到专业课阶段,它的设置是不稳定的。以前我读大学的时候,专业课的设置都是由一个系的领军人物搭框架的。现在很少有这样一位对整个专业全面把握并有跨专业视野的人,出来做这样一件事情。一方面要学国外,但是很多条件跟不上(包括师资),学不来它们那种广泛的开课。另一方面,又要为就业考虑。主干课程不敢上得太深,技能课要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这样做的话,好学生又有意见。这就是我说的技校教育和研究型的精英教育的冲突。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一线的教师无所适从,不断地开新课,刚刚上路子,又让你关掉。中国目前的定位就是做粗加工,很多学生觉得学深了没必要,专业学得好未必混得好。这两年想起来要创新了,已经浪费掉一批基础扎实的好学生(要么自废武功,要么逆淘汰去了国外),搭空中楼阁嘛?一批基本素质好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到真正能带一个队伍,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没有个八、九年的磨练,是做不到的。
2、对教师的定位有问题。我国高校的一点很大的弊病,就是对教师的考评引到了邪路,那就是比文章。谁会写文章,谁就水平高,哪怕那文章数据是编的,只要跟编辑关系好,能发表就算本事。而对教学的考核几乎没有。你教得再好,没有认可。教师为了职称,没法好好关心学生。这个情况对医生也是一样。我一个医生朋友,也是瑞金的副主任医师。她提起来直摇头,说一开会,院长净表杨会编文章的(注意,不是写文章,而是编文章),但是轮到院长家里亲戚生病了,他却不会找那些职称高的,而是那些勤勤恳恳在一线工作真正手术水平高的人。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也是一个扭曲的时代,这个时代给很多人以机会,也带来了很多混乱,让所有人最终也会付出代价。最最容易付出代价的领域就是:教育和医疗。在国外,哪怕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要获得教席,必须开课。如果开课,学生评分不及格,也会失去教席。我自己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一个老师私下里做什么都是他的自由,但是站在讲台上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可是现在的教席的获得和维持并不难,教席远没有国外一流大学里的那样神圣。这个局面不扭转,将付出一代人的代价。
3、大学没有权威。现在的大学,可以说斯文扫地。之所以还有几个大学撑着,绝大部分原因是还有一批有责任心的基础课教师,还有一批高素质的孩子。但是官本位的思想对大学的侵蚀是很严重的,严重到老师没有办法行使自身的判断力。老师一旦失去判断力,大学的名誉如何维系?大学的名誉不能很好的维系,对于在读的和已经毕业的学生,都是伤害。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家里比较有权,早早公务员工作安排好。这个孩子本身还是很聪明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也能钻研。但是他太不重视毕业设计。他的毕业设计老师到后半学期总跟我报怨说找不到他。轮到我预审他的论文,认为他没有答辩资格,应当暂缓答辩。其实这不算是什么惩罚,不过是再给他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充分一点,好一次性通过答辩。先是教务处,后是系里要求我放过他。最后是孩子父母跳出来找我。我告诉他父母,快要毕业的一个大学生,犯了错误,竟然自己缩起来,让父母挡在前面,你们说这样的教育算合格嘛?我不和你们谈,我只和孩子本人谈。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做法不对,可以去系里申请把我剔出答辩委员会。最终还是这个孩子自己来,我是很严厉地批评他这种缩头的做法,他自己的导师严厉批评他大半个学期不见人影的做法。最后他通过了答辩。但是我对于家长到学校通路子,干涉老师的评判结果的做法是非常反感的。
4、大学老师看起来轻松,但是也有他的痛苦。我看幼儿园老师虽然最累,但是最开心,因为面对的是一块块璞玉,每一块都可以从容地设计,从容地雕琢。而大学老师,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些被雕坏了的好料子,是不是痛苦感很强?我经常能碰到这样的学生,学习习惯,专业基础都非常好,但是对自己的职业的确定是完全没有概念。有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发散性思维、严谨的作风同时具备。我一次问她以后的打算,她说她要读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并要做某某专业的科研。我完全相信她会保研,问及她对那个专业的科研的了解,结果是零。看到这么好的坯子,在选择日后的道路上两眼一摸黑,实在是感到痛心。这种孩子很多,他们专业知识很扎实,但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职业和家庭的协调,太天真。我要求他们自己立即行动起来,找各位师兄师姐、亲戚朋友了解各类不同的职业要求的素质,只有找到合适的位置才不辜负这么多年的勤学。我们从小就畅谈理想,畅谈我长大了干什么,结果到大学快毕业,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干这个。这个职业的社会需求量是什么,薪酬怎样,对于我自身的素质和经济条件能否适合,更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对于自身日后的生活的理解更是幼稚。对于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完全没概念。我接触过很多很多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头面人物,包括我自己的导师。他们的家庭生活都不幸福。即使是专业这么出色的人,他们对生活的概念是很浅薄的。很多报导说某某人做科研,公而忘私,节假日都不回家。其实我知道他们大多数是无家可归。也许他们在形式上有个家,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是没有家的,是流离失所的。在我读研的时候,接待过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包括诺贝尔获得者。其中家庭幸福的人也是有的。这种人大多教养良好、谈吐优雅,富有人文关怀,而不仅仅是专业出色。和这种人打交道,你会感觉对方很大气,很沉稳,也很有幽默感。我对自己学生的希望是:会生活是第一,专业强是第二。本来人之所以受教育最大的初衷不就是寻求幸福嘛?
综上所述,我决定卷而怀之,先教育好家里的再说。感谢网络给我这么个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告诉各位父母,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要了解社会、了解自身,高中就要进行初步的职业探索,进行初步的定位,而不是高考完了乱填志愿,大学毕业,乱找工作。找了工作,再乱找一个人结婚,结了婚再乱离婚
。职业的选取和配偶的寻求,都是人文教育的范围。人文不是单纯的吟诗作画,而是包含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这些内容。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10-15 10: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