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8-12-4 17:11 发表
长短不一的筷子,从1厘米到10厘米的每样一根,怎么计算总长度?
脑子里边找把刀,中间来上一刀,把他们都削成一样长度,就可以容易地用乘法计算了。
这是一个绝妙法子——用非常直观的方法展现了自然数列加和计算的公式及其生活原理。现在,我要是借用这个法子,孩子想必能够理解,而且会觉得这样算更加简捷。但在一二年级时,人家宁愿用更繁琐的算法。原因何在?
1+2+3+4+5+6+7+8+9+10=?
我也曾经启发过孩子:从9里借4个给1,从8里借3个给2,从7里借2个给3,从6里借1个给4,还剩下5,再把10折成2个5,可以得到几个5?
答:11个5.
问:11个5是多少?
儿子开始做连加,虽然他用了一点心计偷懒——先两个5两个5加,然后再把5个10和1个5加起来,得到了55,但他还在觉得累人,边做边抱怨:还不如一开始就把9和1合起来、8和2合起来……这样做更快,还不容易出错!
我终于明白了,孩子还没有学乘法,所以不能理解我的建议——他只能用连加的方法解决“11个5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到了二年级,孩子是学过九九乘法表。可是,依靠这点知识,他依然不会用乘法去解决“11个5等于多少”。只有到了现在三年级,学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知识与技能以后,他才能理解、接受用乘法去解决“11个5等于多少”的建议,才能理解、欣赏像ccpaging设计的那种形象直观的解决方案。
奥数班不就是这样吗?我们以为想到了一个巧妙的算术办法,孩子一定能够理解。殊不知,孩子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或者说,他才刚刚学到一种基础知识,我们就指望着他立马能够灵活运用于奥数。殊不知,一种知识能够被学习者灵活运用,需要学习者对其内涵、结构、功能反复玩味,体味到相当的程度,才有可能。
当然,孩子与孩子不同。我家孩子在入小学之前,虽然不缺数学方面的启蒙,但没有提前受过正式的四则运算训练,根本不知乘法为何物。所以,他比他多数同学都要无知,学得吃力,进步得慢。老师还没有教的,他就不懂。人家却早在幼儿园就学过了,现在又在提前学习更加深奥的东西。我家孩子每到一个新知识点,只能靠当下的努力,迅速赶上他那些早学的同学。这也逼得他上课要专心听讲,作业要认真完成。我们也不断地教唆孩子,不懂就要问BBMM,还要让老师知道,拖住老师的后腿,不让老师把上课的步伐迈得太快。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8-12-5 11:00 编辑 ].